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D.H.劳伦斯与渡边淳一“性意识”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9 18:25

  本文关键词:D.H.劳伦斯与渡边淳一“性意识”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性意识 两性观 灵与肉 异化 和谐


【摘要】:由爱的母题生发而来的两性题材具有超越时空的现实力量,它如同纽带一般连接着英国作家D.H.劳伦斯和日本作家渡边淳一,使两位时隔近半个世纪的作家共同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尽管处于东西方迥然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但是他们在创作上却呈现出诸多相似之处。本文将以性意识为切入点,比较分析二者文学创作的异同及原因。本文主体由三章组成。第一部分着重比较分析劳伦斯和渡边淳一在两性书写中不谋而合的主张以及相似的探索历程:他们在社会态度上都具有一定的反现代性特征,批判现代文明中的不良因素破坏了原本健康、和谐的两性关系;他们都高度肯定人类本能欲望的合理性;对于如何重建和谐的两性关系,他们开出了相似的处方,那就是用惊世骇俗的性行为和性体验去对抗人类社会的现代性病症;他们都从不和谐的家庭的破裂出发,企图在婚姻以外的情感经历中找到两性之爱的出路。在整合相同点的同时,这一章也分析了两位作家在社会态度、两性观、探索历程以及结果上的差异。第二部分旨在探寻影响劳伦斯和渡边淳一文学创作的原因。大步走向工业文明的英国社会构成了劳伦斯文学创作的大背景和批判对象;异常压抑的职场环境和传统社会结构化下的僵化婚姻则成为渡边笔下滋生两性矛盾的温床。尼采生命哲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柏格森直觉主义等20世纪的西方文化理论思潮对劳伦斯本人及其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日本好色、唯美的文学传统则在潜移默化中对渡边淳一发挥着作用。家庭环境与恋爱经历的熏染促成了劳伦斯的自传小说和恋母情结;医学生涯与恋爱经历则为渡边文学提供了人物原型,并使他形成了独特的生死观。在基督教盛行的西方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劳伦斯对《圣经》的引用非常多见,随着个人哲学思想的逐渐成熟,他从一个基督教徒转变为批判宗教思想的激进者;渡边淳一的思想则更多受到日本神道的约束。最后一部分是关于两位作家两性探索的思考,即本文比较两位作家创作共性与差异的现实意义。无论是陷入唯心主义和反进化思想的劳伦斯,还是以性交崇拜为思想内核的渡边淳一,终究没能探索出两性之爱的合理出路。事实上,受个人、家庭、民族、时代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下的两性之爱或许根本没有所谓万能公式一般的救赎道路,和谐的两性关系需要男女双方有针对性的维护与经营。
【关键词】:性意识 两性观 灵与肉 异化 和谐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106-0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6
  • 0.1 劳伦斯和渡边淳一的性爱书写10-12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6
  • 1 “同中有异”的两性探索16-27
  • 1.1 反现代性——“同中有异”的社会态度16-21
  • 1.1.1 反资本主义工业文明16-18
  • 1.1.2 反现代婚姻制度18-20
  • 1.1.3 小结20-21
  • 1.2 肯定人类本能欲望——“同中有异”的两性观21-23
  • 1.2.1 高扬“血的意识”和“回归原始”21-22
  • 1.2.2 坚信“爱的转变”22-23
  • 1.2.3 小结23
  • 1.3 “同中有异”的探索历程23-27
  • 1.3.1 劳伦斯两性探索的三个阶段23-25
  • 1.3.2 渡边淳一婚姻探索的三个阶段25-26
  • 1.3.3 小结26-27
  • 2 “同中有异”背后的原因27-42
  • 2.1 社会环境的作用27-30
  • 2.1.1 大步走向工业文明的西方社会27
  • 2.1.2 现代化进程中的日本社会27-29
  • 2.1.3 小结29-30
  • 2.2 传统文化的熏染30-33
  • 2.2.1 20世纪西方文化思潮30-32
  • 2.2.2 日本的好色、唯美文学传统32-33
  • 2.2.3 小结33
  • 2.3 个人经历的影响33-38
  • 2.3.1 劳伦斯的家庭环境与恋爱经历34-35
  • 2.3.2 渡边淳一的恋爱经历与医学生涯35-37
  • 2.3.3 小结37-38
  • 2.4 宗教信仰的制约38-42
  • 2.4.1 盛行于西方社会的基督教38-39
  • 2.4.2 处于主导地位的日本神道39-41
  • 2.4.3 小结41-42
  • 3 劳伦斯与渡边淳一的两性探索困境42-46
  • 3.1 陷入唯心主义和反进化论的劳伦斯42-43
  • 3.2 以性交崇拜为思想内核的渡边淳一43-45
  • 3.3 小结45-46
  • 结束语46-48
  • 参考文献48-53
  • 致谢53-5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斌,吴格非;中国的劳伦斯研究述评[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本文编号:8832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8832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4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