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基于符号学的视觉诗的意指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17:12

  本文关键词:基于符号学的视觉诗的意指过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符号学 视觉诗 意指过程 视觉诗意指模型


【摘要】:随着视觉文化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视觉化”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主要的发展趋势。视觉技术的进步以及视觉媒体的多样性,都在不断的创造着新的视觉美。在视觉文化的背景下,仅靠单纯的文学和语言学理论去分析和欣赏视觉文本,已经不能从根本上作出全面的解读。随着符号学的发展,将符号学的理论应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文学作品已成为一种趋势。视觉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和视觉文本,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目光。前人对视觉诗的研究可以总结为六个视角,即文学视角,文体学视角,功能语言学视角,认知语言学视角,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和符号学视角,这些研究不断丰富和发展视觉诗的研究内容。然而,文学、文体学和功能语言学的视角研究仅停留在了视觉诗的表层,没有深入其内部认知机制。多模态话语分析也只是简单涉及视觉诗的表层研究,没有进一步分析各模态间各要素的关系建构。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虽然深入到视觉诗意义的内部机制和构建,但是仍然存在片面研究的问题。在国内从符号学视角对视觉诗的意指过程研究还很少,有的学者只是简单涉及,没有具体分析。有的学者建立模型,用以分析视觉诗的意义建构,但是这个模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基于上述发现,本文基于符号学理论试图建立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来探讨视觉诗的意指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前人研究的不足。本文基于皮尔斯符号学的符号三角理论(Sign Triangle)和隐喻象似性理论(Metaphorical Iconicity)对视觉诗意指过程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框架,用来阐释视觉诗的意指过程。在该框架下的分析发现:通过符号学来研究视觉诗的意指过程,诗人所要表达的中心主题一目了然,这种从根本上全面具体的解读可以给予视觉诗的特殊形式以象似意义,使其象似于诗歌的中心主题,这不仅将视觉诗的形与义融合为一体,更通过象似将诗歌的意义升华。符号学对充满新奇隐喻的诗歌内容有较为强大的解释力,从这点来看,该框架在分析视觉诗的意指过程上是可行的。本文的主要贡献有:首先,本文基于符号学来分析视觉诗的意指过程,证明了符号学对于视觉诗的解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中本文将视觉诗主要分为图案诗和具象诗。其次,基于皮尔斯符号学理论,建立了解读视觉诗的意指框架。在构建框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视觉诗中言语模态与视觉模态之间存在最佳关联。最后,本文将符号学的一些理论应用于视觉诗歌的意指过程研究,试图对符号学和文学之间的界面研究做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符号学 视觉诗 意指过程 视觉诗意指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106.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9-13
  • 1.1 Research Background9-10
  •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0-11
  •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1-13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3-28
  • 2.1 Introduction13
  • 2.2 Visual Poetry Revisited13-19
  • 2.2.1 Definitions of Visual Poetry13-16
  • 2.2.2 Development of Visual Poetry16-18
  • 2.2.3 Classification of Visual Poetry18-19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Visual Poetry19-26
  • 2.3.1 Literary Perspective19-20
  • 2.3.2 Stylistics and Rhetoric Perspective20-21
  • 2.3.3 Functional Linguistics Perspective21-22
  • 2.3.4 Cognitive Linguistics Perspective22-23
  • 2.3.5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Perspective23-25
  • 2.3.6 Semiotic Perspective25-26
  • 2.4 Summary26-28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28-42
  • 3.1 The Nature of Signs29-30
  • 3.2 The Classification of Signs30-34
  • 3.2.1 Icon, Index and Symbol31-33
  • 3.2.2 Image, Diagram and Metaphor33-34
  • 3.3 Semiosis of Signs34-42
  • 3.3.1 Peirce's Theory of Triadic Relation35-38
  • 3.3.2 Infinite Semiosis38-42
  • Chapter Four An Analysis of Semiosis in Visual Poetry42-57
  • 4.1 Sign Characteristics of Visual Poetry42-44
  • 4.1.1 Characteristics of Iconicity and Metaphor42-43
  • 4.1.2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Mode43-44
  • 4.2 An Analysis of Semiosis on Visual Poetry44-53
  • 4.2.1 Hierarchical Structure44-48
  • 4.2.2 Metaphorical Iconicity48-53
  • 4.2.3 The Construction of Optimal Relevance Mode on Visual Poetry53
  • 4.3 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Semiosis Framework of Visual Poetry53-57
  • Chapter Five Application of Semiosis Framework to Visual Poems57-72
  • 5.1 The Manifestations of Pattern Poetry and Concrete Poetry57-62
  • 5.1.1 Pattern Poetry as Imagic Manifestation57-59
  • 5.1.2 Concrete Poetry as Diagrammatic Manifestation59-62
  • 5.2 The Analysis of Visual Poetry Within the Semiosis Framework62-71
  • 5.2.1 Pattern Poems62-68
  • 5.2.2 Concrete Poems68-71
  • 5.3 Summary71-72
  • Chapter Six Conclusion72-74
  • 6.1 Findings and Contributions of the Study72
  •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72-74
  • Notes74-76
  • Bibliography76-7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79-81
  • Acknowledgements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日光;视觉诗艺术符号的三度根据性[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谭捍卫;;漫谈西方视觉诗[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01期

3 金晓琳;;从符号学角度看视觉诗翻译——以《l(a》两个译本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刘凯;李学宁;;视觉诗《L(a》的功能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冯采;赏心悦目的视觉诗[J];百科知识;1996年02期

6 曹方;视觉悖论与设计策略[J];装饰;2001年05期

7 李娅红;;卡明斯视觉诗中视觉模态隐喻的翻译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张朝霞;;视觉诗的文体功能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9 文珊;英语视觉诗与现代主义诗歌异化感[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李娅红;;卡明斯视觉诗“l(a”的视觉模态隐喻的人际元功能探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夏日光;;论视觉诗艺术符号的个人象征[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宋丹;雅格布逊平行原则理论框架下若干视觉诗歌的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璐怡;视觉语法下诗性文本中视觉模态的语义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3 付雪;基于符号学的视觉诗的意指过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4 张玉芬;当代视觉诗[D];南京艺术学院;2014年

5 甄婷婷;从视觉诗媒体间性方式看中西文字[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6 张翔;当代视觉文化的审美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7 崔巍;视觉诗的双象衔接[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8 马小辰;基于PMI框架的视觉诗意义建构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9 张瑜;视觉诗的多模态话语分析阐释[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893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8893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8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