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国家身份及共同体建构-《亨利五世》的语言霸权主义研究
本文关键词:英法国家身份及共同体建构-《亨利五世》的语言霸权主义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亨利五世》 语言霸权主义 英国 法国 国家身份 共同体
【摘要】:《亨利五世》中英王对法国的征服不仅体现在空间上,也在强娶法国公主凯瑟琳的言语行为中得到寓意深刻的象征性表征。此时作为国家权力外化载体的语言成为至关重要的国家主义媒介,假借语言背后的民族主义和强势国力建构施语者的语言主导地位和国家身份,从而形成英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Robert Phillipson规约的“语言帝国主义”(Linguistic Imperialism),也为本研究的语言与国家身份的逻辑关联奠定了理论基石。本文聚焦《亨利五世》英王与法国公主之间的语言暴力、语言抗拒和语言妥协所蕴藏的国家身份建构隐喻,同时从更大的文化帝国主义的视角出发审视错综复杂的英法关系。为此本文第一章首先梳理了《亨利五世》的创作背景和英法两国国家关系的发展梗概,然后对文本中隐含的国家关系进行文献综述,指出相关研究忽略了在强娶凯瑟琳的剧烈交锋中英法两种语言所起的国家身份建构作用,由此将本文的研究价值前景化。本文第二章探讨了英王凭借语言霸权在英法和谈中建构宗主国国家身份的中心议题,其中亨利五世的言语行为可细化为语言硬暴力和语言软暴力两部分,直接和粗暴、间接与隐晦是两者最大的区别。亨利五世首先以直接命令等话语方式粗暴地欺压法国公主和法王,旨在改变其国家观念认同。在遭遇抵抗后亨利五世则采用了称赞与承诺等诱导性语用策略,在委婉改变卡瑟琳对祖国及母语情感认同的尝试中建构英格兰的霸权国家身份。在此过程中法方陷入既要维护国家利益与身份,但又无法抵抗英格兰的语言霸权的悖论状态。本文第三章详述卡瑟琳对亨利五世语言霸权不同程度的反抗和适度顺从中法国附属国的国家身份建构。最初卡瑟琳试图通过英法语言障碍以保持法语的独立性与完整性,从而维持法国独立平等的国家身份。但随着亨利五世的语言硬软暴力的实施,凯瑟琳逐渐放弃语言抵抗及母语认同,和谈中逐渐配合亨利五世的话语,采用一种英法混合的克里奥尔语,甚至最后采用纯粹的英语以求自保,在象征性的语言臣服中丧失了法国身份的独立性。本文第四章探讨了国家共同体的语言、血缘和利益等核心议题,指出亨利五世为建构英格兰霸权国的国家身份,从精神意识和具体行两个层级上探寻英-法共同体的共同语言(语言中间道路)、血缘(英法联姻)及共同利益的可能性。被胁迫的卡瑟琳、法王及法后也不得不参与其中,最终形成了一个以语言为纽带、以英国为主导的临时国家共同体。本文最后认为,《亨利五世》的语言观植根于中世纪后期英语语言日趋成熟和英格兰国力日渐强势的历史语境中,同时也是十六世纪后期大英帝国权力想象的戏剧表征。这种语言霸权观和民族主义意识对于中世纪后期英法国家身份建构具有重大影响,同时也生动揭示了英法两国纷繁复杂的历史关系。不幸的是,这种语言暴力在军事征服帮凶的角色扮演中演变成更大的文化暴力话语的中坚力量,同时解构了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王国倡导的“上帝和平、上帝休战”运动(Pax Dei)的精神,图穷匕见中揭露了霸权唯利是图的本质,国家利益共同体的幻梦依然遥遥无期。
【关键词】:《亨利五世》 语言霸权主义 英国 法国 国家身份 共同体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561.073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7
- Abstract7-10
- 摘要10-12
- Ⅰ. Introduction12-21
- A. Literature Review16-19
- B.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sis19-21
- Ⅱ. Nation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England21-36
- A. Direct Construction: Hard Linguistic Violence24-31
- B. Indirect Construction: Soft Linguistic Violence31-36
- Ⅲ. Nation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France36-44
- A. Linguistic Resistance: Setting up Linguistic Gap37-41
- B. Linguistic Compromise: Standardizing Language41-44
- Ⅳ. Construction of England-France Community44-59
- A. Consciousness Construction of England-France Community46-52
- B. Action Construction of England-France Community52-59
- Ⅴ. Conclusion59-61
- Notes61-66
- Bibliography66-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炳全;;文化心理与国家身份[J];阴山学刊;2014年03期
2 郭换换;;中国领导人“中国-东盟”峰会讲话的批评性话语分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3 朱中博;周云亨;;加拿大中等国家身份考析[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彭赞文;;文化产业输出与国家身份建构[J];人民论坛;2013年23期
5 李砚祖;张黎;;实用与民主的技术崇拜:20世纪美国设计的风格化与国家身份[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年06期
6 王立新;;我们是谁?威尔逊、一战与美国国家身份的重塑[J];历史研究;2009年06期
7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立新;;在龙的映衬下:对中国的想象与美国国家身份的建构[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2 王立新;;威尔逊、一战与美国国家身份的塑造[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3 江慧;;以国家身份的视角定位中国的“国家责任”[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 王义桅;中国的四种国家身份[N];东方早报;2008年
2 张胜军;入世十年中国国家身份的嬗变[N];学习时报;2012年
3 王东京;“国家身份”的窘境[N];北京日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吴绵;改革机制选好班子(上)[N];中国质量报;2000年
5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严双伍;中国崛起需正确审视中国责任[N];湖北日报;2014年
6 茂文;欧洲各国央行拒绝统一[N];国际商报;2005年
7 陈冰;在“美国后院”树立中国坐标[N];深圳特区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智勇;中国国家身份与外交战略的选择(1949-2004)[D];外交学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丽;英法国家身份及共同体建构-《亨利五世》的语言霸权主义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2 王瑞领;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身份的建构[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3 郭兵云;当代中国国家身份的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尹俊杰;东亚区域合作进程中的中国国家身份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5 康文中;中国国家身份对中国和平发展外交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慧明;国家身份理论与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雷文佳;中国在国际秩序演变中的国家身份定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8 乐恒;奥巴马政府政策与印度国家身份的矛盾[D];复旦大学;2011年
9 董锋磊;中国国家身份建构与东北亚地区秩序变迁[D];辽宁大学;2013年
10 王磊;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的身份政治[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201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920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