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台湾新世代文学及三种研究思路

发布时间:2017-09-28 06:03

  本文关键词:台湾新世代文学及三种研究思路


  更多相关文章: 文学叙事 生物年龄 及三 台湾光复 量化方式 林耀德 社会学研究 台湾文学 张大春 联合文学


【摘要】:正"世代"在台湾是一个常被使用的概念,如"e世代"、"X世代""Y世代"等等,用来指"同时期出生、生物年龄相同或相近、具有类似社会特征,或共同经验、参与某种历史经验的人群。"~①。萧阿勤认为,世代得以作为有效的分析概念,归功于卡尔·曼海姆的研究,论文"The Problem of Generations"奠定了世代的社会学研究基础。他的研究起点在于批评以量化方式处理世代问题,即在历史上找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关键词】文学叙事;生物年龄;及三;台湾光复;量化方式;林耀德;社会学研究;台湾文学;张大春;联合文学;
【分类号】:I206.7
【正文快照】: “世代”在台湾是一个常被使用的概念,如“e世代”、“X世代”“Y世代”等等,用来指“同时期出生、生物年龄相同或相近、具有类似社会特征,或共同经验、参与某种历史经验的人群。”a萧阿勤认为,世代得以作为有效的分析概念,归功于卡尔·曼海姆的研究,论文“TheProblemofGenera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义勤;;自由与局限——中国“新生代”小说家论[J];文学评论;2007年05期

2 李洁非;新生代小说(1994-)[J];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01期

3 陈思和;;论台湾新世代在文学史上的意义[J];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01期

4 林耀德;;台湾新世代小说家[J];文学自由谈;1989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霍艳;;台湾新世代文学及三种研究思路[J];扬子江评论;2017年01期

2 傅元峰;;文学研究中的城乡意识错乱及其根源[J];文艺研究;2016年12期

3 于沐阳;;试论世纪之交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书写[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4 郭传靖;;林德都市散文研究[J];芒种;2016年20期

5 杨文忠;;新生代作家笔下的“返源”之旅——兼论原始主义文学视角下与寻根文学的异同[J];小说评论;2016年05期

6 李海音;;论邱华栋的历史小说[J];小说评论;2016年02期

7 戴海光;;世俗化语境下文学精神话语解构的“镜像”——以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为中心的考察[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8 杨荣昌;;以反思精神建构新时期文学史——吴义勤文学批评论[J];文艺争鸣;2014年12期

9 廖高会;;照亮荒原的神灯——论红柯小说中的诗性精神[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10 郭冰茹;;个人、身体与“个人化写作”[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1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义勤;感性的形而上主义者——毕飞宇论[J];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文风;吕蕾;;网络文学的繁荣与文学新变——“网络与文学变局”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01期

2 陈德志;;影响与焦虑:文学叙事学与音乐叙事学的关系[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3 梁鸿鹰;;我们理应对文学的明天持乐观态度[J];黄河文学;2007年03期

4 张世文;;文学的良知[J];西藏文学;2002年05期

5 马生龙;图画叙事与文学叙事[J];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6 张世君;中西文学叙事概念比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徐肖楠,施军;市场化年代的文学何以超越现实[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徐肖楠,施军;叙事秘密与传媒霓裳[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王岳川;数字化时代的文学前沿探索——评“网络文学教授论丛”[J];云梦学刊;2005年02期

10 李晓宁;泛政治化文学叙事的文化检讨[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向荣;刘焰;;略论灾难文学的叙事策略及其意义[A];“抗震文艺与中国精神”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郑崇选;;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叙事的两种缺陷[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3 孙桂荣;;从“70后”到“80后”:“断裂”的青春表演?[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6)[C];2010年

4 贺绍俊;雷达;;2008中国文坛回望[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1)[C];2009年

5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6 李杰俊;冯雷;;创伤记忆的文学诊断 苦难经验的精神资源——“创伤记忆与文化表征:文学如何书写历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3.3)[C];2013年

7 杨中举;;灵韵自由的丧失和文学的蜕变——再论技术对文学的影响[A];东方丛刊(2004年第2辑 总第四十八辑)[C];2004年

8 丁润生;;叩问人性的贵子街——为《风流贵子街》而序[A];多彩贵州文化及文学传承创新研究——2012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二分会场暨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许明;;作为科学的文艺学是否可能[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陈香;颠覆传统文学观 中国大自然文学勃兴[N];中华读书报;2014年

2 李建军;理想主义与力量的文学[N];文艺报;2010年

3 李建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想主义造就有力量的文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赖大仁;“好文学”的两大品质[N];光明日报;2011年

5 马季;网络文学如何“升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6 李俊香;中西文学叙事精神的异同[N];文艺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树红霞;当我们谈论网络文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N];福建日报;2014年

8 梁鸿鹰;我们应对文学的明天持乐观态度[N];文艺报;2006年

9 陈树义;文学应当塑造什么样的农民形象[N];山西日报;2009年

10 李建军;文学因何而伟大[N];文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余婉卉;“学为世界人”的迷思——晚清民国文学中的留学生形象[D];武汉大学;2010年

2 金钢;俄罗斯文化与现代东北文学[D];山东大学;2007年

3 宋红岭;能指的漂移—近三十年文学中的“身体”书写[D];上海大学;2008年

4 项静;遭遇“西方”-1980年代文学中“现代”故事的几种叙述方式[D];上海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日丹;文学叙事与人类心灵的建构[D];河北大学;2008年

2 张婷;中西“诗史关系”论之比较[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甘红幸;十七年女性文学的叙事策略[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赛瑞琪;文学叙事在民间信仰语境中的生成、变异与展演形态[D];复旦大学;2008年

5 高婷;网络时代的文学[D];兰州大学;2007年

6 汪智超;文学叙事中身体的变迁[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晔;文学的变局[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笑冰;后现代消费文化中的文学叙事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徐凤;社会转型期的一种文学叙事[D];兰州大学;2007年

10 谷莹;建构“主动进取的自我”[D];河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341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9341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2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