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新移民作家严歌苓小说的伦理叙事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4 04:29

  本文关键词:新移民作家严歌苓小说的伦理叙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新移民 伦理 人性 历史


【摘要】:从舞蹈演员到作家,严歌苓身上集中了艺术家的敏感和博学。在中西文化的交叉地带,严歌苓穿梭自如。无论是对故国历史的遥想回忆,还是对海外移民精神状态的堪忧,严歌苓始终保持她特有的敏感和清醒的价值立场,对文学、历史、人性的敬畏,是她一直坚持着自己文化立场和伦理价值观念的反映。中国自古以来的关于伦理的阐释都带有强烈的人伦实用色彩,使它一开始便将思想的触须牢牢系于社会道德生活的最基层。多年来旅居国外的严歌苓,在接受异国不同文化的熏陶和自我认识过程中,思想和心理无疑经历了一次文化的震荡,在理解个人境遇、政治历史以及道德相对性方面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对存放于记忆之中的过往经验重新加以体认,以反观的姿态去价值重估,写出了超越传统伦理束缚的人性之美和掩盖于混沌历史阴霾之下的人性之恶。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新移民、伦理、道德以及伦理叙事等概念的梳理,并简单的导入严歌苓伦理叙事的诉求以及选题的价值意义。正文部分以严歌苓海外移民作家的身份为切入点,以新移民的视角用西方现代思想关照本土文化传统和伦理观念,必然要经历文化传统伦理观念上的“大洗牌”。当然,更重要的是海外的经历使她获得了广阔的文化视野、开放的文化胸襟、无论是在书写历史、政治、道德、人性还是在东西方文化方面都表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伦理叙事视角。结语部分是对严歌苓伦理叙事主题意义的总结。第一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文学的伦理反思中看严歌苓文学立场的选择,在对政治伦理和历史本真伦理剖析中选择人性伦理的永恒叙事以及由此理念的个人溯源。这一部分主要是严歌苓在思维上的新视角完全跳出了由传统文化思维和政治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的思维模式,对中国在一个由革命营造起来的语境里文化为政治服务的思维方式以及“十年文革”的审视表达独特的伦理观。第二章在人性主题下探讨生命伦理的本质内涵。这一部分主要是严歌苓站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角度,重新审视人性,尤其是刻画在极致人性下原始生命力的挣扎和原始人性初欲望的表达,借此反叛传统伦理对生命伦理的漠视和对欲望表达的轻视,以一种全新的伦理观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欲望的理解。第三章主要是严歌苓在回望故国历史中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将笔触向历史纵深处拓展,发现宏大历史伦理叙事下的个体记忆、男权视域下的女性独白以及正史历史背后的边缘历史伦理,严歌苓以变化多姿的笔态,诉说着这属于她自己的“史诗”伦理。第四章通过对严歌苓伦理叙事的反思看其超越性和局限性。这一部分主要是在肯定严歌苓超越传统善恶观的伦理表达:以胸怀东方博大的伦理关怀和深谙西方包容的伦理深度将一般伦理道德所遮蔽的亦或是批判的以一种超越民族、阶级的伦理关怀加以关照,与此同时也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个人化书写的迷失使其书写过于感性化。严歌苓的伦理叙事更多的是从肉欲的道德上升到对人的心灵的解剖、精神情感的理解从而提出对世界和人性的创见,对于今天我们的自我成长和成熟的伦理价值观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参照意义。
【关键词】:新移民 伦理 人性 历史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绪论8-13
  • 一、现代文学的伦理反思与严歌苓文学立场的选择13-24
  • (一)对政治意识统摄下文学伦理价值的怀疑13-15
  • (二)在历史记忆反思中揭示历史伦理的本真15-18
  • 1、置身其外地审视16-17
  • 2、文化碰撞后地思考17-18
  • (三)人性是伦理叙事的终极关怀18-21
  • 1、移民前人性的初认识19-20
  • 2、移民后人性认识地选择20-21
  • (四)严歌苓文学伦理叙事的个人溯源21-24
  • 1、军旅生涯22
  • 2、亲历文革22-23
  • 3、移民生涯23-24
  • 二、人性的反思:严歌苓小说的生命伦理叙事24-30
  • (一)生存欲望:感召人性的回归24-27
  • (二)性爱欲望:张扬人性的本质27-30
  • 三、想象中的重塑:严歌苓小说的历史伦理叙事30-37
  • (一)多元化历史观与个人视角历史叙事选择31-33
  • (二)男权解构与女性视角下的历史书写33-35
  • (三)正史历史观的放弃与严歌苓小说边缘视角的历史叙事35-37
  • 四、严歌苓小说伦理叙事的反思37-43
  • (一)严歌苓小说伦理叙事的超越性37-40
  • 1、对人的超越传统善恶观的伦理关怀37-38
  • 2、“局外人”的历史伦理审视38-40
  • (二)个人化历史书写的迷失40-43
  • 1、历史文学书写的零散化与历史整体观的缺位40-41
  • 2、历史文学书写的过度感性化与理性精神的缺位41-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7
  • 后记47-48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林;严歌苓作品中的悲悯与荒诞[J];小说评论;2003年01期

2 朱青;外内对比的性格结构——严歌苓小说人物造型谈[J];当代文坛;2004年02期

3 朱青;;陌生化的效果——评严歌苓的《爱犬颗勒》[J];名作欣赏;2006年06期

4 郭洪雷;时世平;;别样的“身体修辞”——对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的修辞解读[J];当代文坛;2007年05期

5 李经纯;;初识严歌苓[J];文学教育(上);2007年12期

6 徐凤娟;;怎一个“情”字了得——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中的情感书写[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9年01期

7 王文璨;;柔韧的赞歌——浅析严歌苓的《小姨多鹤》中女性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8 管方;;严歌苓:逼自己最后一回[J];小康;2010年03期

9 邓玉英;;悲剧与抗争——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02期

10 严歌苓;李宗al;;严歌苓谈人生与写作[J];华文文学;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槟;;移民的况味——严歌苓小说中的美国抒写[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白烨;;难以遮蔽的人性光辉——读严歌苓长篇新作《第九个寡妇》[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2)[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实习生 孙旭辉;严歌苓:我在美国经历了一次大洗牌[N];文学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杨雅莲;严歌苓:人生比小说更精彩[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杨雅莲;严歌苓:用英文写作发现幽默潜能[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金涛;严歌苓:在历史中追问 在创作中燃烧[N];中国艺术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王京雪;严歌苓:“动人的人都是有缺陷的”[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6 本报记者 丁杨;严歌苓:以“家族史”写作折射知识分子命运[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韩莉;严歌苓:翻手苍凉覆手繁华[N];河北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杨雅莲;严歌苓:命中注定要写《陆犯焉识》[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李君娜;严歌苓:我有一个同情的耳朵[N];解放日报;2013年

10 胡皓;看新华先锋如何打造严歌苓[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邢楠;严歌苓小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栋辉;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的跨域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李燕;跨文化视野下的严歌苓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丽;严歌苓小说的伦理叙事[D];山西大学;2007年

2 李n,

本文编号:9686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9686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8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