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曹雪芹寄寓贾宝玉的人文理想
本文关键词:解析曹雪芹寄寓贾宝玉的人文理想
【摘要】:本文试图从人性视角,以贾宝玉形象为载体,探寻曹雪芹寄寓其中的人文理想,亦即以尊重人性为本以人文关怀为目标的价值理念,深度体会作者之痴心与"红楼"之真味。首先厘清困扰贾宝玉形象解读的三个问题,确定本文读"红楼"之方法,然后从"拒绝成长"的心理分析入手,解析贾宝玉形象的人文价值与人生困境,结论是贾宝玉形象是中国古代文士用情眼阐释世界的情思结晶,是屈原之后性情文人的集大成者,执着地坚守人性纯真与人文信念是他们最亮色的人文理想。
【作者单位】: 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 《红楼梦》 曹雪芹 贾宝玉 人文理想
【基金】:2015-2016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教师的人文精神研究”(L14DSHO14)成果之一
【分类号】:I207.411
【正文快照】: 一、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之前,有必要澄清三个问题第一,贾宝玉与神瑛侍者、通灵宝玉、石头虽有联系,但不是同一形象,是曹雪芹赋予其不同意义的三个不同载体,分别代表现实、神话与宇宙(玉为石中之精品)三个世界,或者说,为了突出形象个性,曹雪芹习惯采用“分而合一”的创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国学;情爱与圣爱之别──贾宝玉、阿辽沙比较简论 [J];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01期
2 聂付生;论西门庆和贾宝玉情欲世界的内在联系和分野[J];保定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3 张剑锋;凝重的孤寂感——论贾宝玉[J];红楼梦学刊;2002年02期
4 张乃良;贾宝玉的死亡态度及死亡体验[J];南都学坛;2003年04期
5 龙志坚;论贾宝玉之精神世界[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梅丹;与贾宝玉网上对话[J];写作;2005年06期
7 唐蔚;;贾宝玉与多余人比较谈[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8 长风;;舒宪波《朴朔迷离的贾宝玉》在大观园召开座谈会[J];红楼梦学刊;2006年06期
9 李祝喜;;论多维身体言说中的贾宝玉[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晏义玲;;真与雅:贾宝玉之女子审美观[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杜景华;;贾宝玉性格再分析[A];红楼梦人物论——一九八五年全国红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2 涂继文;;试谈贾宝玉的养生之道[A];抚州市老年体育科研论文选集[C];2003年
3 曾祥麟;;略论贾宝玉的“真”趣[A];红楼梦人物论——一九八五年全国红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4 朱伟杰;;谁叫你去染指忠顺亲王的男妓呢?——贾宝玉“大承笞挞”根本原因的正确解读[A];2006贵州省首届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莫斌荣;;论《红楼梦》中贾政对贾宝玉教育的不合理性[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钟振;从贾宝玉的结局看当今家庭教育的三大误区[N];辽源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徐璐明;4小时说不尽一个贾宝玉?[N];文汇报;2012年
3 记者 吴丹 实习生 钱梦妮;失“玉”的现代人[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4 ;我不喜欢贾宝玉[N];中国艺术报;2005年
5 央视品牌顾问、品牌战略专家、品牌竞争力学派创始人 李光斗;一个贾宝玉断送整个荣国府?[N];华夏时报;2010年
6 温云英;胤y=应为贾宝玉原型[N];吉林日报;2001年
7 ;贾宝玉在今日美国会不会是gay[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8 ;中国文学的古今贯通[N];解放日报;2004年
9 曹金钟;论宝黛性格的悖论[N];光明日报;2006年
10 记者 顾小萍;新《红楼梦》:贾宝玉皈依佛门[N];南京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国学;《红楼梦》的宗教书写分析与探源[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江权;多元化语境中的贾宝玉形象比较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潇潇;贾宝玉“情不情”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郭林林;《红楼梦》中兄妹(姐弟)关系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5年
4 梁振鹏;论贾宝玉的“抱情而遁”[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5 孔繁洁;两难结构与贾宝玉的悲剧命运[D];青海师范大学;2016年
6 唐芸;浅谈贾宝玉出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杨实和;论贾宝玉形象的哲学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高月;浅析贾宝玉的女儿观[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远洋;贾宝玉形象的女性化分析[D];西北大学;2003年
10 罗璞;贾宝玉与明清之际士大夫伦理道德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9711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971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