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裸生命”理论视域下的别格形象和别格现象
本文关键词:“赤裸生命”理论视域下的别格形象和别格现象
更多相关文章: 赤裸生命 《土生子》 别格形象 别格现象 原因 出路
【摘要】:“赤裸生命”是吉奥乔·阿甘本最重要的思想成果。“赤裸生命”是被损害的生命,被剥夺了政治意义和具体的生命形式的生命。“赤裸生命”在历史上的三种形态:“Homo Sacer”、集中营、“经济人”隐含的是生命从排除性纳含发展到完全纳含于政治的过程。“赤裸生命”这一概念,可以为当代哲学、女性主义思想以及种族批评研究开启新的可能。从赤裸生命角度看,小说《土生子》中的别格形象产生了一些新变化。其一,别格以双重方式成为政治的猎物。在主权压迫之下,别格成为主权制造的赤裸生命,其直接后果是生命的重要性遭到严重削弱,甚至被抛弃,最终沦为可以被杀戮的生命。其次,作为人的别格成为主权暴力控制的单纯的“身体”,而作为“身体”的别格则是主权奴役的载体。其二,作为赤裸生命的别格成为“非存在”的存在,并造成了超越缺席、潜在性和实际性等范畴之上的一种幽灵般的绵延。其三,别格社会性的死亡意味着,生命政治代替传统治理术,将主权放逐转变为有可能的所有权的转换,即他成为可以用于交换的、可以任意处置的“工具人”。在别格身上实际上倾注了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美国黑人处境的观察和思考,别格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个体,而是一种历史现象。社会性死亡的出现标志着苦难和权利剥夺的不断展开,它一方面在美国创造了黑人主体,另一方则形成了西方政治的现代性的一个母体。而这背后是主权向生命权力转变时,赤裸生命被不断纳入政治之中,成为主权的组成部分。同时,主权和赤裸生命之间形成了难以想象的依赖关系。通过对赤裸生命剥削性的消费,作为主权者的白人在进行统治并使另外一个个体产生依赖性的过程中,也使自己产生了依赖性。绝对权力掩盖了对已死的,却继续能给自己带来威胁并提供满足感的赤裸生命的依赖。统治向寄生性依赖的逆转使得赤裸生命可以要求创造新的生命形式,改变自身的地位。具体而言,赤裸生命不在作为主权含纳的对象,而是一系列更为复杂的斗争领域,新的支配、依赖和解放斗争的诸种形式。这就要求我们超越权力建制化的形式,并要求在公民现代性的另一范式,即革命传统中的那种范式之中对赤裸生命经常充当的被禁锢的角色进行反思。赤裸生命对生命建制化的形式的超越标志着向即将到来的事物——政治变革的可能性,新的生命形式的创造,涵盖更加广泛的自由与更加公正的未来——的开放。总而言之,它将政治生活领域中的不可能转化为可能。
【关键词】:赤裸生命 《土生子》 别格形象 别格现象 原因 出路
【学位授予单位】:喀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引言10-21
- 一、选题依据10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10-13
- (一)国内研究综述10-12
- (二)国外研究综述12-13
- 三、论文的理论视阈13-19
- (一)“赤裸生命”的概念界定14
- (二)“赤裸生命”的三种类型14-18
- (三)决定“赤裸生命”的关键:例外状态18-19
- 四、论文写作思路、方法及现有条件19-20
- 五、选题意义及价值20-21
-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20
- (二)选题的现实意义及价值20-21
- 第一章 “赤裸生命”理论视域中的别格和别格现象21-34
- 第一节 “赤裸生命”理论视域下的别格形象21-28
- 一、以双重方式成为政治猎物的“人”21-24
- 二、在双重文化空间中徘徊的“局外人”24-26
- 三、受他人支配的工具化的“人”26-28
- 第二节 “赤裸生命”理论视域下的别格现象28-34
- 一、主权者通过特权形成的剥削关系29-30
- 二、主权者运作形成的政治秩序30-32
- 三、主权者塑造的“例外状态”32-34
- 第二章 作为裸命的别格和别格现象的出现原因34-41
- 第一节 作为“契约死亡”的另一方34-36
- 一、黑人生命的商品化34-35
- 二、死亡的“自然化”与权力的挪用35-36
- 第二节 作为推手的国家种族主义36-41
- 一、公民身份的崩塌37-39
- 二、“生物权力”的兴起39-41
- 第三章 作为裸命的别格和别格现象的出路41-50
- 第一节 追求自由平等之要义41-44
- 第二节 “契约死亡”的逆转44-45
- 一、逆转“契约死亡”的基础:承认寄生性依赖44
- 二、生命形式的纠正:黑人权力44-45
- 第三节 构建多元族裔社会的种族正义45-50
- 一、构建种族正义的理论准备:同化理论46-47
- 二、构建种族正义的关键:去种族/民族化与族群概念的利用47
- 三、构建种族正义的政策:均享公民权利47-50
- 结语50-52
- 注释52-54
- 参考文献54-57
- 后记57-58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58-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欣生;;“严格防止商品交换原则侵入政治生活领域”的提法不科学[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86年10期
2 张玲蓉;移民:美国历史发展的动力[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3 林存光;;儒家的仁爱政治观与循吏文化[J];孔子研究;2008年05期
4 祁建军;;传统价值观在当代社会的流变——评电视剧《忠贞誓言》[J];扬子江评论;2013年01期
5 罗建平;;暴力探源[J];军事历史研究;2009年01期
6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传鹤;;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社会稳定问题[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梅荣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刍议[N];光明日报;2002年
2 伍兵;公共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N];中国商报;2011年
3 王成志;职责所系 使命所需[N];解放军报;2011年
4 王健 长春市委党校;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之“钙”[N];吉林日报;2014年
5 李霞 中共唐山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 教授;公正[N];唐山劳动日报;2014年
6 叶小文;宗教与社会和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7 朱海滔;“官员博客”有四盼[N];中国人事报;2007年
8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 黄孟复;民营经济既是改革开放主要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重要推动者[N];人民政协报;2009年
9 赵国敏;诚实守信是道德建设的重点[N];辽宁日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崔鸣华;“赤裸生命”理论视域下的别格形象和别格现象[D];喀什大学;2016年
2 张欧阳;试析网络中的公民政治参与[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866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986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