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评论》与五四时期的启蒙舆论动员
本文关键词:《每周评论》与五四时期的启蒙舆论动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河北经贸大学》 2015年
《每周评论》与五四时期的启蒙舆论动员
郝茜
【摘要】:《每周评论》是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于1918年2月在北京创办的一份政治评论性小型周报。在主旨思想方面《每周评论》与《新青年》保持高度一致,并与《新青年》配合宣传共同推动了以报刊为主要舆论阵地的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在传播新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等方面《每周评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舆论引导作用。这在当时国内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也因此《每周评论》在中国近代新闻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每周评论》为研究对象,从一手资料出发,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每周评论》的文本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总结,并结合《新青年》、《湘江评论》等报刊,按照五四时期的历史与《每周评论》的创办发展过程,深入探讨《每周评论》在介绍传播新思潮中如何发挥其启蒙思想的动员引导作用;分析其评论传达了怎样的思想内涵;总结该报在推动我国新闻传播业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本文的主要内容可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每周评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与说明,其中包括该报的创办背景、办报宗旨、撰稿人、栏目的编排设置及经营模式等方面,通过此部分的梳理会加深我们对《每周评论》的全面认识。第二部分论述了该报对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动员传播。本文将这一时期的启蒙思想重点归纳为反对封建旧思想、提倡民主、爱国和新文学几方面。文章从这几方面入手,探讨分析了该报对这些启蒙思想的舆论引导作用。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每周评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动员宣传。十月革命所带来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每周评论》对其进行了启蒙式的传播,其中包括知识分子针对该思想所进行的“问题与主义”的讨论。《每周评论》是这场论战的主要舆论阵地,它的报道加深了社会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最后总结了《每周评论》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贡献与不足。第四部分客观评价了《每周评论》的历史地位。这部分不仅从该报的言论、编辑等方面入手,加之与同期《湘江评论》的比较,论述了该报对当时新闻传播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还从“新闻本位”角度入手分析了我国五四时期新闻传播生态的变化与发展;最后从办报理念、编辑方针等方面总结了该报对现代报业发展的重要借鉴意义。 通过《每周评论》对五四时期启蒙思想的动员宣传研究,,本文认为,《每周评论》自创刊起便关注现实政治、提倡民主与科学,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每周评论》对民主的宣传,帮助国民日益摆脱封建旧思想的束缚,获得思想上的解放;它对新文学的倡导,使中国文学的创作更加的积极活跃;它对爱国思想的呼吁,更是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在五四新运动中团结一致,努力改变国家命运;后期它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还为中国知识分子欲求改变国家命运找到了科学理论作指导。这些都表明《每周评论》作为这一时期重要的时事政治评论载体,它不仅向社会群众积极传达了五四时期的启蒙思想,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还凭借该报自身的影响力充分发挥了其强有力的动员引导作用。这在当时无论是对国民思想的转变还是社会的改革发展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希冀能够通过此次研究能对现今《每周评论》的研究及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219.2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敬让;陈独秀与《每周评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胡明;;《每周评论》与“五四”思想文化[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9年03期
3 赵福亭;;《每周评论》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J];历史教学;1963年08期
4 汤璇;赵云泽;;思想新锐的《每周评论》[J];新闻界;2012年10期
5 张宝明;“问题”与“主义”:两种思想谱系的历史演绎——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看《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衔接[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尤小立;;五四新文化派的政治转向及其思想差异——以《每周评论》时期为中心的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陈力丹;;五四时期的中国新闻学[J];新闻战线;1989年06期
8 陈占彪;;重估“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说[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童兵;林溪声;;“五四”精神与新时期新闻改革[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10 陈力丹;论中国新闻学的启蒙和创立[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倩,杨雪云;礼治、法治到礼法合一:一项法律社会学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2 蔡长青;;周作人日本民俗研究管窥[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李永春;;“问题与主义”之争和少年中国学会[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4 赵庆寺;;合作与冲突: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对华物资禁运述评[J];安徽史学;2010年02期
5 尚飞;周作人的新文学源流观[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6 阮桯;;浅析《三言》中的婚恋题材作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7 徐圣霞;;新世纪村落体育研究述评[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8 陈恩伟;;评周作人《风的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9 赵军祥;;陈独秀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鲍超;刘爱平;;法国大革命与陈独秀早期思想——兼论第三种革命模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淼;;权力、传统与村落治理——一个少数民族村落的政治图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2 戴烽;;家文化惯习与公共文明参与[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3 石冬明;王圣祯;;抗战初期苏联对华外交[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上)[C];2004年
4 李廷松;;浅谈中国市民社会的构建[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单依群;;整合县馆网络资源 服务于新农村建设[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上册)[C];2007年
6 杨成敏;;试论瞿秋白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过程中的地位[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8年
7 杨成敏;;试论瞿秋白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过程中的地位[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9年
8 刘宪阁;;报人张季鸾研究:历史、现状与展望[A];首届中国人物传播家大会暨第二届中国人物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胡晓慧;;温州人精神文化的反思和提升——基于“身经济”时代步入“心经济”时代的视角[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俞祖华;赵慧峰;;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综述[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银萍;民族主义与韩国反美主义[D];南开大学;2010年
9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路莹;洋教习与晚清新式学堂的建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闫娜娜;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璐璐;论1919-1920年《晨报副刊》对女性问题的讨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璘;论纯粹反伦理行为的非犯罪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陈丹;五四时期留日学生爱国运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孙晓松;清中期书画收藏热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毅;谭嗣同报刊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吴金;陈独秀与李大钊新闻思想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德福,史云波;陈独秀和“问题与主义”之争[J];安徽史学;2002年04期
2 侯迎忠;20世纪初民族新闻业的专业主义解读[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罗岗;;五四:不断重临的起点——重识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章清;1920年代:思想界的分裂与中国社会的重组——对《新青年》同人“后五四时期”思想分化的追踪[J];近代史研究;2004年06期
5 罗志田;因相近而区分:“问题与主义”之争再认识之一[J];近代史研究;2005年03期
6 童兵;;为传媒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持[J];新闻界;2006年05期
7 王晓明;;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重识“五·四”文学传统[J];上海文学;1993年04期
8 张宝明;文化与政治的歧路:重议“五四”文化阵营的思想格局[J];史学月刊;1996年03期
9 李良荣;张春华;;论知情权与表达权——兼论中国新一轮新闻改革[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黄旦;五四前后新闻思想的再认识[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梅;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论战试析[J];档案天地;2001年S1期
2 王颖吉;;论五四时期舆论研究的现代转型[J];当代传播;2009年04期
3 姚;;五四时期李大钊同志指导的几种刊物[J];读书;1979年02期
4 彭明;《五四时期的抉择》出版[J];教学与研究;1997年10期
5 张晓丽;简评五四时期的妇女刊物[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6 司虎春;刘诚;;五四时期的毛泽东同志[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02期
7 马少华;;论五四时期报刊论争中的伦理问题和规范意识[J];国际新闻界;2009年11期
8 王晓明;;五四时期学生的爱国运动[J];兰台世界;2011年23期
9 徐瑛;周进;;五四时期杜威北京之行[J];北京档案;2013年05期
10 蒋书同;;五四时期湖南报刊发展概略[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传亮;;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历史文化心理分析[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2 张静芳;王建学;;五四时期文化格局论析[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周建华;;五四时期的社会思潮与孙中山晚年思想的转变[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孙丽;;五四时期罗素访京及其影响[A];中国近现代史料专题研究[C];2011年
5 王鑫磊;;从“青年与老年”之争看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代沟[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6 王瑞莲;丁爱英;;浅论五四时期的“民主”、“科学”与现代的“民主”、“科学”思想之异同[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7 王岱英;;试论五四时期新诗中的爱国主义[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8 张静芳;王建学;;五四时期东北新型知识分子群的出现与历史作用[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罗重一;;从五四时期的精神解放到当今的思想解放[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10 李腊生;詹爱霞;;胡适与五四时期的文化转型——以丧葬礼仪改革为例[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梁景和;[N];光明日报;2009年
2 特邀撰搞人 徐春艳;[N];中国档案报;2014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左玉河;[N];团结报;2014年
4 惠州学院政法系历史学教授 关威;[N];团结报;2014年
5 高山;[N];光明日报;2003年
6 陈漱渝;[N];人民政协报;2009年
7 黄兴涛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8 杨琥 北京大学校史馆副研究员;[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9 鲍风;[N];社会科学报;2000年
10 彭敦文 武汉大学历史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胜利;中国五四时期自由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3 段炼;世俗时代的意义探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段炜;晚清至五四时期女性身体观念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文彬;五四时期杜威来华讲学与中国知识界的反应[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晓妮;五四时期社会主义论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侯瑞锐;五四时期女性伦理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任雅洁;论五四时期的男女同校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晓芳;五四时期女子现代教育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5 夏浩;五四时期婚姻伦理思想探微[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江海燕;五四时期新型知识分子的女权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7 蒋书同;五四时期湖南报刊述评[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尹宝柱;五四时期结社风潮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9 高娟;《改造》与五四时期社会主义思想传播[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黄艳飞;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鬼神”信仰[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每周评论》与五四时期的启蒙舆论动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04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50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