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电脑报》的科技新闻传播特色探析(2000

发布时间:2016-10-26 09:54

  本文关键词:《电脑报》的科技新闻传播特色探析(2000-2010),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复旦大学》 2010年

《电脑报》的科技新闻传播特色探析(2000-2010)

王煜  

【摘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IT是当今科技的最前沿部分,是中国第一大产业,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IT报刊作为科技新闻传播的媒介,对于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国民素质,让科技更好地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服务,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的IT报刊里,《电脑报》源于重庆,最初是一份“科普小报”,可谓“草根出身”,却能在竞争中异军突起,战胜在起始资源上优于自己的其他同行业报刊,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中国第一IT权威媒体”。其科技新闻传播的特色是什么?对同行业报刊乃至整个传媒业的新闻传播有何启发?这是本文要探析的问题。 本文采用实地考察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电脑报》十年来的科技新闻进行了个案研究,得出的结论是:1、《电脑报》从创刊开始就明晰了以推进“公众理解科学”式的科普为自身的办报理念,十八年来一以贯之,以服务读者为报纸采编最基本和最高的原则。2、在坚持自身专业特色与为读者提供新闻、为读者维权之间做到了较好的平衡。3、拥有与其自身特色相适应的编辑体制和传统。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21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第一章 绪论7-11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综述7-8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方法8-11
  • 一、研究对象8-9
  • 二、《电脑报》的新闻9-10
  • 三、研究时间节点的选择及实施方式10-11
  • 第二章 《电脑报》新闻的定位11-26
  • 第一节 功能定位11-18
  • 一、从关注技术到关注产业11-12
  • 二、关注社会热点事件12-14
  • 三、鲜明地关注民生、执行舆论监督14-18
  • 第二节 受众定位18-25
  • 一、"公众理解科学"视角下的受众18-20
  • 二、核心受众20-25
  • 第三节 小结25-26
  • 第三章 《电脑报》新闻的表现形式26-35
  • 第一节 版面形式26-30
  • 一、版式风格26-29
  • 二、头条29
  • 三、图表图片29-30
  • 第二节 栏目和专刊30-31
  • 一、栏目:通过"主持人"与读者交流30
  • 二、专刊:贴近读者30-31
  • 第三节 语言风格31-33
  • 一、简洁易读31
  • 二、人性化31-32
  • 三、创造词汇32-33
  • 第四节 小结33-35
  • 第四章 《电脑报》新闻生产的结构和流程35-41
  • 第一节 新闻评论周刊的组织结构35-36
  • 第二节 编辑流程36-38
  • 一、选题的确定36-37
  • 二、编辑和记者的交流37
  • 三、送审、走版、印刷37-38
  • 第三节 评价流程38-40
  • 一、内部评价38-39
  • 二、外部评价39-40
  • 第四节 小结40-41
  • 第五章 结论:《电脑报》科技新闻传播的启示41-43
  • 注释43-45
  • 参考文献45-46
  • 后记46-47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田秋生;《南方周末》的舆论监督特色[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9年05期

    2 刘爽;;冲击力是版式创新的第一诉求[J];青年记者;2006年14期

    3 闫肖锋;;微阅读时代[J];青年记者;2009年27期

    4 姜奇平;回顾中国IT报道[J];中国记者;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斐;张俊莹;李哲;;农村科技视频数据库建设分析及探讨[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2 葛忠明;论科学扩大的必要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彭启福;论科学的目标追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陈玉玺;知识创新及其认识活动的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王端庆;大学生学习改革的宏观背景[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毛国红;;学改论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杨青山;;构建娱乐新闻传播的新空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8 潘文静;;广告语境对广告传播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2期

    9 马丽蓉;;“9·11”后的美欧清真寺与穆斯林移民问题[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1期

    10 李洁红;;新信息环境下文献保障体系模式创新与发展[J];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淑梅;李淑云;;论哈罗德·拉斯韦尔“五W”传播模式视野下的托马斯·阿奎那美学思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云海;谢俊祥;;从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质角度议科技馆科教活动创新[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则渊;朱晓宇;;国际科学计量学及其姊妹学科的计量与图谱[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君;;图书馆学研究的价值取向[A];第四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杨艳珊;;伊莱休·卡茨传播思想研究[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6 王巧慧;黄斌;;默顿科学精神气质的现实性[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7 邬晓燕;;当代文化危机和科学精神的融入[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8 卢立峰;李兆友;;论科技创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9 楼巍;许为民;;技性科学观:科学的当代性和复杂性[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10 程海东;陈多闻;;技术使用的本质分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2 陈金江;中国大学本科精英学院运行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向永;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常海庆;媒体规模经济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5 王秋苹;当代中国报业竞争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郭继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琳;人的生存模式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辉;科研诚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燕华;大学科研合作制度及其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现青;《体坛周报》NBA报道现状及报道特点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余祥鹏;党报品牌战略与管理创新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袁伟;我国公共危机中媒体管理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宿敏;关于报业的媒介融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钱红波;地市级交通广播品牌战略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陈蕾;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品牌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汪慧珍;新闻故事化报道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何小霞;电视栏目的品牌传播[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同;从布迪厄的惯习、场域理论看网络论坛中网民话语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李华;灾难性新闻中模糊修辞的运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军;王海云;张士莹;;打牢科技新闻传播者的功底[J];新闻爱好者;2010年03期

    2 谭惠荣;;增加科技新闻的知识含量[J];青年记者;1999年06期

    3 郑保章,刘乃仲;试论科技新闻传播如何实现社会化及大众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丁艳艳;;科技新闻写作技巧探析[J];写作;2009年17期

    5 张通生;;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科技新闻传播[J];新闻爱好者;2009年16期

    6 李尧鹏;;近十年中国大陆科技新闻传播研究述评——以对《中国期刊网》1995-2004年有关文献的内容分析为依据[J];新闻大学;2005年04期

    7 别拓伦;别特;;新时期科技新闻传播理念创新[J];中国记者;2008年06期

    8 杨军;;如何增强科技新闻的可读性[J];新闻三昧;2004年03期

    9 王逸涛;;特殊传播情境中的审美性表述与人文化叙事——随“远望三号海上航天测量船”报道“神六”感悟[J];新闻记者;2005年12期

    10 应向伟;;“平坦的世界”中科技新闻的传播空间[J];新闻战线;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俊卿;高桦;;科技手机报与科技新闻传播新载体发展探讨[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五届一次理事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上篇)[C];2009年

    2 王慧琳;;“公众理解科学”视角下的体育与公众理解[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高哈·拉扎;苏吉·辛格;;印度25年来公众理解科学研究及科学传播简史[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红林;;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之我见[A];中国科普作家协会2009年论文集[C];2009年

    5 李红林;曾国屏;;对米勒体系发展演变的考察——基于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的分析[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8年

    6 王云岗;;公众理解科学与西藏科学普及[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卞毓麟;;新时期的天文教育和普及[A];新世纪天文发展方向研讨暨中国天文学会第二届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8 何建华;林河山;;“让公众理解科学”的宪政之维[A];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防范抵御邪教 促进社会和谐——中国反邪教协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瑞贤;张卫;;中医科普要“科学”[A];2007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文集[C];2007年

    10 刘培会;;国外科技馆展示多样性对我们的启示[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西部科普场馆建设与发展[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电脑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徐昙;[N];中国经营报;2002年

    3 李敏;[N];国际商报;2004年

    4 记者 章平;[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徐远志;[N];电脑报;2008年

    6 ;[N];电脑报;2010年

    7 上海创源计算机信息安全有限公司;[N];电脑报;2001年

    8 本报特约记者 力航;[N];电脑报;2003年

    9 ;[N];电脑报;2004年

    10 主持人 本报记者 胡喆;[N];电脑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红方;我国社会热点事件与科学普及的互动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刘萱;基于PUS指标的“科学文化”指数模型及效度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尹兆鹏;科学传播的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毛宝铭;科技政策的公众参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张婷;科学传播研究的可视化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刘新芳;当代中国科普史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郑保章;我国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与调控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煜;《电脑报》的科技新闻传播特色探析(2000-2010)[D];复旦大学;2010年

    2 李彩霞;中国科技新闻传播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3 吴永懿;科技新闻传播中的政府作用及对策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4 颜美群;论科技新闻人文化传播[D];广西大学;2008年

    5 邱锐;《科学时报》与《科技日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报道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6 黄时进;农村公众理解科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互动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7 刘湘竹;透过“公众理解科学”发展历程探讨发展特点[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8 杨勇;对科学的理解与信任[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9 史晓雷;科学传播的演变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10 周洪昌;公众科普教育模式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电脑报》的科技新闻传播特色探析(2000-2010),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38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538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6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