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格权的保护体系_《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新闻传播与人格权保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南师范大学》 2007年
新闻传播与人格权保护研究
胡婧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言论自由已成为社会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它对保障公民自由表达、自由交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政府和社会,促进民主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新闻传播作为沟通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桥梁,为言论自由的主要工具,新闻自由也因此成为言论自由的重要表现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新闻事业已从单纯的政治宣传,过渡到对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关注,新闻媒体在传播信息,报道新闻,引导舆论,社会监督等各个方面都担负起了重要的社会责任。所谓“言多必失”,日益增多的与社会各方面的纠纷就难以避免:一方面,新闻传播活动的阻碍因素甚多,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屡遭侵害,新闻自由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新闻侵权行为时有发生,涉及新闻人格权纠纷的案件逐渐增多。这些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新闻传媒舆论功能的强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公民、法人的民主意识、自身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平台正在逐步建立。既要强调发展新闻事业,重视保护新闻媒体的采访权、报道权、评论权等等,实现“阳光裁判”;又要重视法治,强调社会尊重个人,保护个人基本权利,促进个人的自由发展。因此,如何把握私权与公众权益的界限就成为解决矛盾的焦点。 显然通过立法实现新闻传媒事业在法律的庇护下健康发展,发挥新闻传媒的真正价值,健全现代社会公民自由权与人格利益的法律保护,已刻不容缓。然而直至现在,我国新闻法制建设虽稳步发展,也有学者认为我国已基本上形成了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等各种层次的新闻立法在内的新闻法律体系框架,对于有关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活动也似乎有法可依。问题在于,我们所说得有法可依之中的“法”在现在看来,已明显的“力不从心”,法律体系的不完善,也为新闻人格权纠纷的高发生率留下了隐患。鉴于我国新闻立法的滞后和人格权保护的局限,对新闻传播活动与人格权保护进行科学立法与界定,是解决二者冲突的最佳途径,应尽快制定《新闻法》。本文主要围绕新闻传播和人格权保护的联系与冲突,划分新闻自由和新闻侵权的界限标准,结合大量国内外著名案例,,运用概念分析方法、法律解释方法、比较方法、利益衡量方法,对我国新闻传播和人格权保护的制度构建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探讨,并为早日出台一部独立、完整的《新闻法》提供一点可资借鉴的意见。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210;D92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洪波;李轶;;公众人物的判断标准、类型及其名誉权的限制——以媒体侵害公众人物名誉权为中心[J];当代法学;2006年04期
2 王军;;我国新闻侵权纠纷现状、对策及研究回顾[J];法学杂志;2006年03期
3 李华;蒙晓阳;;隐性采访的合法界限[J];河北法学;2006年02期
4 袁晓波;;论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法律冲突及调适[J];河北法学;2006年09期
5 曹慧丽,李毅,曾群;我国新闻侵权制度的现状分析及法律完善[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6 刘道彩;;弱势群体犯罪报道的误区[J];青年记者;2006年04期
7 王军;明星报道的界限在哪里[J];中国记者;2005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付文华;新闻侵权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品泽;姚劲华;;论侦查窃听对隐私权的影响及其抉择[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2 吴义周;;对“媒介审判”的再“审判”[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3 喻小龙,陈燕;论新闻侵权的形式和预防[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汤俪瑾;;行政机关对于行政调查获得信息的合理使用义务[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纪振永;匡春燕;;也论记者采访权的法律性质及立法保护[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6 李明毫;;试论对公众人物人身权利的分层次限制及保护——兼评刘翔诉《精品购物指南》侵犯肖像权案[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7 林晓权;;论共同隐私的民法保护[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8 崔明伍;新闻侵权行为的特殊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储洵;论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平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张黎利;;婚内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与协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福恩;;人类基因多态性或突变相关专利申请所涉及的法律及伦理问题探讨[A];专利法研究(2010)[C];2011年
2 杨立新;王轶;王竹;王天凡;赵可;;中国民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3 刘永;;隐私权是什么?[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崔雪丽;;隐私权与相关权利的冲突及其解决[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张建江;;公共安全中的信息公开与信息管制——以新疆为例[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邓志;;政府信息公开与反公开的冲突及其消解[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黄旦;;新闻自由:新闻媒介职业化的政治基础——对西方新闻自由思想历史发展的再思考[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8 魏永征;;在“一国两制”下对表达自由与公共权力的界定——一位中国大陆学者看《基本法》23条立法[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孙五三;;批评报道作为治理技术——市场转型期媒介的政治-社会运作机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黄玉波;;传媒规制权的横向整合与纵向配置——文化体制改革“管办分离”之后的思考[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3 赵双阁;政治文明视阈下舆论监督法治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君玲;网络表达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6 孙红竹;新时期中国行政问责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晨;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侯德斌;农民集体成员权利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春阁;政府信息公开的动力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慧子;新媒体时代公民隐私的侵害与保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营丽;我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乔淑惠;隐私权宪法保护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周姚春;论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基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孙拉萨;网络空间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平衡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李晓郛;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个体信息公开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应云总;论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肖丽;论网络舆论监督权与司法正的良性互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高长鑫;中国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刘娜;电子商务条件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杨辉军;论形象权[D];湘潭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凯;隐性采访的优势与缺陷[J];新闻采编;1995年06期
2 李俊良;优先权与特许权——对新闻特权的比较法考察[J];当代传播;2003年04期
3 苗连营;民意代表的言论免责权之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4 王军;“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J];电视研究;2000年03期
5 陈颖洲,高仁宝;惩罚性赔偿制度初探[J];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6 王利明;人格权若干问题探讨——纪念《民法通则》颁布10周年[J];法学;1996年04期
7 春杨;清末报律与言论、出版自由[J];法学;2000年03期
8 徐迅;偷拍偷录问题的法律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7年12期
9 俞国平;隐性采访中的法律和道德问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年12期
10 徐迅;以自律换取自由——英国媒介自律与隐私法[J];国际新闻界;1999年05期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新闻传播与人格权保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60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66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