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媒介即讯息”,不是“媒介即信息”:从符号学视角重新理解麦克卢汉的经典理论
本文选题:讯息 + 信息 ; 参考:《新闻界》2017年10期
【摘要】: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经常被人错误的翻译成"媒介即信息",这是因为混淆了"讯息"和"信息",同时也没有准确理解"媒介"的含义。如果我们从符号学视角区分"讯息"和"信息","讯息"就相当于符号的可感知部分,"信息"就是符号携带的意义;如果我们从符号学视角来理解"媒介","媒介"也相当于符号的可感知部分。因此,"媒介即信息"是不符合符号学规律的,这就相当于认为符号的可感知部分就是符号携带的意义;而"媒介即讯息"是符合符号学规律的,因为"媒介"和"讯息"都是符号的可感知部分。并且,从符号学视角理解"媒介即讯息"可以揭示出该理论的深层涵义,即人类的感知、意识、情感、思想不是由单一的媒介技术决定的,而是由作为符号的媒介及其所构筑的符号环境所影响和限定的。
[Abstract]:McLuhan's theory of "media as information" is often wrongly translated as "medium is information" because it confuses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does not accurately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medium". If we distinguish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from the semiotics perspective, "information" is the perceptible part of symbol, and "information" is the meaning of symbol carrying. If we understand the media from a semiotics perspective, the medium is also the perceptible part of the symbol. Therefore, "medium is information" i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of semiotics, which is equivalent to thinking that the perceptible part of the symbol is the meaning of the symbol, while the "medium is information" conforms to the law of semiotics. Because the media and the message are perceptible parts of the symbol. Moreover, the understanding of "Media is In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 can reveal the deep meaning of this theory, that is, the perception, consciousness, emotion and thought of human beings are not determined by a single medium technology. It is influenced and limited by the medium of symbol and the symbolic environment constructed by it.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今中国文化现状与发展的符号学研究”(13&ZD123)
【分类号】:G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斌;张昆;;媒介即讯息——近代白话报刊与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历史考察[J];新闻爱好者;2011年03期
2 迟玫;浅谈“媒介即讯息”[J];传媒;2002年03期
3 田建平;郑曼;;“媒介即讯息”新解[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唐丽莉;;浅论两个媒介跨界理论——试比较格氏“艺术是媒介”和麦氏“媒介即讯息”之间的联系[J];大众文艺;2014年03期
5 陈定家;;浅论“媒介即讯息”的文学意义[J];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0期
6 徐凌,李宁;对“媒介即讯息”的再审视[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杨涌炜;;媒介即讯息——博客营销的第一要义[J];才智;2009年05期
8 王正非;;管窥传播研究的第三视野——再读“媒介即讯息”[J];东南传播;2012年08期
9 张薇;;媒介即讯息[J];摩托车信息;2014年01期
10 张慧娟;郝建国;;浅析“媒介即讯息”的现代传播价值——以东北二人转走红为例[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韦路;严燕蓉;;媒介:讯息还是权力?——对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再思考[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王大鹏;理性和微科普[N];科技日报;2013年
2 本报评论员;新媒体 贵在“新”[N];郑州日报;2013年
3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方洁;数据新闻:全球新闻界的新宠[N];光明日报;2014年
4 杜晓;谨防色情营销绑架新媒体发展[N];法制日报;2014年
5 邵燕君;媒介革命下,文学性需重新定义?[N];中国文化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田翔;以“媒介即讯息”的视角看社会化互联网产品的价值[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2 钱丽丽;“媒介即讯息”[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3 甘慧娟;改变与被改变[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515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051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