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1994年以来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进展分析34

发布时间:2016-12-17 05:18

  本文关键词:1994年以来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进展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09年7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8卷第4期JournalofShanghai;July,2009Vol.38,No.4;1994年以来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进展分析;杜骏飞;(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摘要:综述1994年)2008年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94年)1999;本研究系利用C

2009年7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8卷第4期 JournalofShangha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sEdition)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8634(2009)04200632(09)

July,2009Vol.38,No.4

1994年以来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进展分析

杜骏飞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 要: 综述1994年)2008年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历史,通过对CNKI检索建立分类数据库,然后进行网络新闻传播领域学术进展的研究。研究认为,中国网络新闻传播

理论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94年)1999年,为网络新闻传播研究的发生期;2000年)2003年,为网络新闻传播研究的发展期;2004年)2008年,为网络新闻传播研究的繁荣期。文章并对各个阶段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简要评述,希望从中发现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和主要贡献,以利于学术界寻求更多的理论突破。 关键词: 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进展;传播学 自/信息高速公路0的概念肇始网络传播并影响中国以来,学术研究在网络新闻传播领域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更好地总结学术经验、寻求更多的理论突破,系统地回顾近20年来相关领域的学术进展是有益的。本文所指称的网络新闻传播的载体类型,一般是指广泛意义上的计算机中介传播(CMC),涵盖互联网及各类基于数字传播技术的新媒体;但考虑到研究者自身的学科视野,本文将研究旨趣明确地限定于新闻传播学在互联网领域的/理论研究0的进展。

本研究系利用CNKI(ChinaNationalKnowl2edgeInfrastructure,中国国家知识基础数据库)所作的次级研究。其方法主要为利用检索词在CNKI里搜索需要的内容,经过人工筛选后重建本研究的分类数据库,然后进行具体研究。对该分类数据库的定量研究成果5我们研究了什

收稿日期:20092042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网络社会的传播与控制研究0(05#ZD015)

作者简介:杜骏飞(19652),男,江苏淮安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网络传

播学会会长,社会学博士,主要从事传播与社会、网络传播、新闻理论、传播研究方法研究。

么?)))1994年以来中国大陆网络传播领域学术进展与趋势分析6,已在5中国网络传播研究62007辑上发表,本专题属于定性研究部分。具体到本篇,则旨在综述1994年)2008年该领域在

/新闻传播0理论研究方面的进展;其研究路径为:先就分类数据库中的有关新闻传播理论篇目进行时序排列,形成/学术编年史0,然后以研究者为工具作成果综述及学术价值分析。

1994)1999:网络新闻传播研究的发生期11/信息高速公路0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激发

1980年代末,信息科学开始逐步被引入中国,我国的学者从美国、欧洲及日本翻译出版了十多部以介绍、普及信息技术及描绘信息社会概况

第4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

的书籍。此后,传播学界开始逐渐将目光投向这个陌生的领域。1994年,5新闻与传播研究6在第4期上连载了3篇介绍信息技术及信息高速公路的文章。5现代传播6在同年第2期也刊登了朱光烈的5我们将化为/泡沫0$$信息高速公路将给传播业带来什么?6,该文较有预见性地提出信息时代的人们将走出/大众传播0的时代,而迎接/超传播0的到来。谢静在5新闻大学6中就信息高速公路对于大众传播的冲击从受众、传播形式及人类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更为系统的分析。这些论文的发表对于中国网络传播学的发展无疑具有前瞻性的推动意义。

1995年6月,第四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在成都召开。在该次会议上,/传播新技术、新媒介研究0已成为该会对论文分类时的一个类别。中国社会科学院也在该年设立重点研究课题/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对大众传播的影响0。在明安香的主持下,该课题成果于1999年2月以5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6为名正式出版。此前的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郭良主编的5网络文化丛书6。该丛书力图用中国人的视角、从文化的角度考察网络;这套书被视为中国第一套研究互联网文化的丛书。而闵大洪5传播科技纵横6(1998)、崔保国的5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6(1999)则分别是从科技视野、社会视野关注网络传播的学术先声之一。

1996年起,有不少学者开始关注互联网在新闻传播实务方面的运用。方汉奇在5电脑网络,电子信和发展中的电子报刊6中以5华夏文摘6为例介绍了电子刊物的运作方式及其特点。闵大洪在1997年发表的5对亚太地区三家日报电子版的观察思考6一文中对亚太地区三家日报的电子版进行了个案考查,描述了电子刊物所面临的问题、优势及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卜卫、刘晓红在同年发表的5新闻记者的网络使用:3人民日报4、新华社、3中国日报4记者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报告6一文中探讨了计算机、互联网在新

[3]

闻报道中的作用等相关问题。

特别是,中国第一代互联网研究者有不少也是互联网的早期实践者,例如高钢于1997年领导创办的5华声报6电子版是全球知名的中国新闻网站(2000年被评为/中国十大优秀新闻网[2]

[1]

站0),与此同时,他也是1999年国家九五科研课题5中国新闻数字化进程6课题组成员及1999年/中国互联网高层发展战略会议倡议书0的起草者。另一位互联网研究的开拓者与实践者孙坚华(原5钱江晚报6副总编)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引入国外网络新理念,今天所盛行的博客研究则更是直接肇始于他自1998年以来所发表的大量研究文章。

21网络传播学理论研究的发轫

随着网络概念逐渐被国人熟知,传播学者开始思考互联网对于理论的影响。1997年第1期的5新闻与传播研究6刊登了马克#利维(美)的5新闻与传播:走向网络空间的时代6,该文提出互联网的到来改变了大众传播的/沙漏0模式,迎来了传播的/平权0时代。陈力丹在1998年发表了5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传播6,该文讨论了大众传播理论面对网上特有的综合传播和对话形式,将如何调整研究框架、研究重点等重要议题。该文在我国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不仅系统梳理了大众传播学在互联网时代所面临的变化,更提出了新媒介条件下传播学研究的方向,为我国网络传播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这一时期,卜卫也发表了5互联网络对大众传播的影响6一文,对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命题和学说进行了重新界定。

[6]

[5]

[4]

从1997年开始,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也开始每年对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并且每年发布权威的中国互联网发展调查报告,这些权威报告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中国网络传播学的发展。另外,1999年,在闵大洪/建设在线文库0的提议下,浙江在线网站创办了第一家新闻传播学术网站/CJR0;几乎在同时,网络传播研究的早期拓荒者之一秦州(紫竹)于半年后创办了/紫金新闻评论0个人网站。这两个网站虽然面向整个新闻传播学,但作为题中应有之义,促进了网络新闻传播研究在网上的繁荣。在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下,网络传播学理论研究发轫成为可能。

2000)2003:网络新闻传播研究的发展期11网络新闻传播学理论的逐步深化

杜骏飞:1994年以来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进展分析

随着1990年代互联网在中国的启蒙性发展,众多传播学者对互联网进行了系统研究。2000年,闵大洪5新闻与传播研究6发表了5网络传播研究亟待加强6,呼吁传播学界从研究人员水平、研究手段、研究课题三方面加强对网络传播学进行系统研究,该文在中国网络传播学理论界具有推动意义。与此相呼应的则是李希光主编的5网络记者6在同一年出版,该书兼顾了网络新闻理论与实务的探讨,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2001年后,网络新闻传播学界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出版了众多有关网络传播学的丛书,标志着相关研究已开始进入丰收期。彷佛是在对此作预言,2001年10月,高钢作为中国专家被邀请参加第三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提交了题为521世纪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6的论文,预言了在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的基础理论框架与应用理论体系的诞生。

在这一时期,在所发表的大量专著和教材中,彭兰的5网络传播概论6、雷跃捷、辛欣主编的5网络新闻传播概论6、匡文波的5网络媒体概论6、陈绚的5数字化时代的新闻理念与实践6等具有较大影响,杜骏飞所著的5网络新闻学6(2001)则是国内第一部以建构网络新闻理论体系为主旨的学术著作。这些专著、编著和教材主要从网络时代的传播环境,网络传播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优势以及带来的冲击,网络媒体的挑战和发展,以及传统媒体的回应和生存等方面对网络传播与网络社会进行了理论探讨,但是研究重点主要仍然集中于互联网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及网络新闻等实务性和宏观概念上的探讨,而对于网络社会以及由互联网带来的个体传播行为、社会文化与心理的研究才刚刚拉开序幕。

网络新闻传播的研究者对大量以互联网这种新传播技术为研究对象的传播研究作了梳理,对原有的传播理论在互联网上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有些还提出了一些针对网络传播特点的传播范式与理论假设。其中颇值一提的有:张允若的

[8]

5关于网络传播的一些理论思考6,金兼斌的5有关互联网的传播述略6,络条件下的舆论引导6,

[10]

[9]

[7]

趋向分析的理论模型6、

[13]

[12]

5Interne:t被解放的新

闻价值观6等。

此时,学术界开始积极进行网络传播的实证研究,有些研究还采用了新兴互联网研究的专门方法。其中较具影响力的有:丁未、张国良发表的

[14]

5网络传播中的/知沟0现象研究6,刘杨的5美国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的一昼夜:从人民网的报道看新闻照片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作用6,

[15]

兰的5大陆互联网站外来文化信息传播状况的实

[16]

证研究6等。

21对网络新闻生产的密切关注

2000年之后,互联网的普及和多媒体时代的来临带来了新闻受众行为上的变化及新闻产业格局的变革,这都影响了新闻生产方式及运作模式。在这样的条件下,各个大学的新闻学院不断推出自己的网络新闻学专著,众多学者和新闻从业人员也纷纷提出在互联网形态之下新闻从业者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方略。探讨的领域包括新闻编辑、采访、新闻表现方式等等,几乎涵盖了传统新闻业各个方面。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论文有彭兰的5网络媒体该如何进行多媒体报道?6和5从粘贴新闻到解读新闻)))网络新闻处理的四个层次6,

[17]

孙有中的5布什访华)))新华社新华网与美联社

[18]

新闻网的比较分析6,闵大洪、邓炘炘的5新闻网站标识系统五要素考量6

[19]

和张咏华5传媒网

[20]

站的若干发展趋势:中美传媒网站比较6等。

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往往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涌现而不断变化主题,研究的时效性和现实意义较强。2003年,闵大洪出版了5数字传媒概要6一书,这是国内第一本全面描述数字技术在传媒业中的应用、带来的变化及其社会影响的专著,对数字传媒形态、发展、作用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阐发,对数字传媒的社会影响、产生的问题作了充分论述,对数字时代的记者提出了诸多有益的建议。

在网络新闻理论方面,学者也积极从网络新闻的传播形式、受众接受及形态特点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是高钢的5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学界限的突破6,彭兰的5网络新闻传播结构的构建与分析6。后者将网络新闻传播分为信息流与意见流两个层面,在这两个层面上分别构建传播结构的模型。这种网络新

[21]

匡文波的5浅析网

明安香的5关于信息

传播全球化和新世纪初我国传播发展战略的几个

[11]

问题6和杜骏飞的5泛传播的观念:基于传播

第4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

闻传播模型、结构的阐释对于该领域作出了积极贡献。彭兰于2003年出版的5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6,从宏观与微观层面上揭示出网络新闻传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方式,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理论概念,吸引了大量学界和业界读者。

2004)2008:网络新闻传播研究的繁荣期11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在网络传播学界对学科作了一系列的基础性研究之后,大量的细化专题研究呈现出来,并且也开始架构起较为完整的网络传播学科。

2003年后,我国翻译出版了克里斯廷#L#博格曼的5从古腾堡到全球信息基础设施6,保罗莱文森(美)的5手机)))挡不住的呼唤6,冈特利特主编的5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6,克瑞斯本(CrispinThrulow)的5计算机中介传播:人际互动与网际网络6,罗兰#德#沃尔克的5网络新闻导论6等,这些关于网络传播的经典译作,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开阔了学术视野,无论在课题领域、研究方法还是在理论溯源上,都对国内网络传播学者具有借鉴价值。

我国学者也在逐渐扩展的互联网研究领域寻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且出版了一些具有多元指向性的网络传播研究专题著作。较为典型的有戴维民的5网络信息优化传播导论6,匡文波编著的5网民分析6,钟瑛的5网络传播伦理6,巢乃鹏的5网络受众心理行为研究6,张咏华的5中外网络新闻业比较研究6和秦州的5网络客文化6等。与此同时,在研究论文方面,从2003年之后研究选题开始细化,部分优秀论文逐渐规范化,并且在研究方法、理论构建方面也逐渐走向成熟与多元。值得注意的理论研究包括:赵志立的5网络传播条件下的/使用与满足0)))一种新的受众观6,胡翼青的5论网际空间的/使用)满足

[23]

理论06,方兴东、胡泳的5媒体变革的经济学与社会学)))论博客与新媒体的逻辑6,

[24]

[22]

解析网络受众的传播地位6,

[28]

[27]

熊澄宇、陈思宇的

5流媒体的传播学解读6,周鼎的5网络言论:

以传播学的角度)))/高山积雪0的传播模式6,状6,析6,网6

[29][30][31]

郑达威的5信源扩张与网络公共领域现杜骏飞的5虚拟社区的社会实在性辨彭兰的5汇聚与分权)))变革中的互联

[32]

等。这些论文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学术

前瞻性,并且能够根据我国的现有环境,结合对互联网发展的展望,独立解读互联网对于传播学理论带来的影响。

21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实证化此后的几年间,一些更具实证色彩的研究也陆续得以推出,如:祝建华的5香港地区互联网使用现状统计报告6,巢乃鹏、黄娴的5网络传播中的/谣言0现象研究6,

[33]

杜骏飞的5流言止于传

媒的公信)))透析/非典型肺炎事件0中的传媒

[34]

危机6、5网络新闻的乡村语境6(南京大学高研院院刊,2006),李立文、余冲的5突发事件中的传统传播与网络传播6,

[36]

[35]

陈红梅的5网络BBS

里的/宝马撞人案06和5网络传播与社会困难

[37]

群体)))/肝胆相照0个案研究6,张明新的5网络信息可信度研究:网民的视角6。这些实证研究的手段趋向多元和规范,选题也逐渐广泛起来,也能够合理与有效地构建研究的理论模型,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多学科交融的时代,这些研究多数运用了诸如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来多元化地解释网络传播现象,这也成为网络新闻传播学的新研究趋势。这一时期有相当一批重要的实证性调查研究报告发表在本领域2007年创刊的研究集刊5中国网络传播研究6上。

此外,值得提及的实证研究还有:5中小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现状的调查)))以江苏省17所中小学为例6、

[40]

[39]

[38]

5网络聊天对大学生社会

交往的影响6、5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心理与行

[41]

为的影响调查6、5/社会营销0与社会发展研究:山东寿光农村网络应用实证研究6

[42]

等。这

些调查多数是针对学生或农村地区,反映出这部分网络使用者受到的关注度较大,有可能是因基金支持或研究者便利等因素造成的,期待更大范围或多样性的调查在今后能出现。

31网络舆论的研究蔚为大观

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网络传播不可避

熊澄

[25]

宇、程绮瑾的5新媒体传播与跨文化交流6,祝

建华的5不同渠道、不同选择的竞争机制:新媒体

[26]

权衡需求理论6,杨慧琼的5从议程设置理论

杜骏飞:1994年以来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进展分析

免地对舆论产生影响。受到媒介发展形势及政府导向的影响,有关网络新闻舆论的研究在新闻传播学界逐渐蔚为大观。较早的几篇研究网络舆论的论文,分别是谭伟的5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6;略6;

[43]

示。廖卫民在5网络舆论量度的统计学模型与数据分析)))以外企女秘书公开信事件的讨论为例6中,用统计学中的生灭过程对网络舆论数量进行描述,并对网络舆论数量消长的规律作了细致而新颖的解释。罗昕在5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机制6一文中提出网络舆论暴力的关键过程来自于/网络空间孵化自我议程设置0、/边界激活强化群体激化0、/舆论定势催化-哄客.表演0、/言论暴力演化到行动暴力0和/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议程互动0,并根据这些要素构建出了网络舆论暴力的/龙卷风0模型。对于新媒体作用于舆论的机制,李贞芳、古涵和杨孟丹从媒体舆论功能的/议程设置0、/铺垫效应0和/架构效应0三种假设出发,分析百度指数提供的331家网络媒体的媒体关注度和受众关注度,考察了网络媒体的舆论功能,发现网络媒体具备议程设置功能,但该功能局限于来自传统媒体、具有高信任度的媒体新闻,网络舆论的导向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把关人筛选;而网民的意见和态度由于其低信任度的特征无法成为网络

[54]

舆论的主流。

关于网络舆论引导的研究。刘毅提出网络舆论引导的实质就是舆论引导主体使网民/态度改变0的过程。/实践证明,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也需要-攻心为上.,而了解和把握网民的心理变化特征则有助于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0王雪的5网络舆论、集体行为与社会控

[56]

制6、刘正荣的5从非理性网络舆论看网民群体心理6

[57][55]

[53]

[52]

[51]

彭鹏的5网络舆论的功能及调控策[44]

张桂霞的5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

[45]

向分析6等。绝大部分与网络舆论有关的研究

出现在2005年后,特别是近两年间。其中,比较典型的是:

关于网络舆情的概念的研究。刘毅认为:网络舆情是/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0;

[46]

来华认为,网络舆情是网民的社会政治态度,当这种态度被公开表达出来并形成了群体的共同看法时,舆情才转换为舆论,而/研究和认识网络舆情与舆论之间的转换,其重要意义是发现和应对这个过程的影响或后果0。

关于网络舆论的特点。匡文波探讨了Web2.0时代网络舆论的特点,认为Web2.0鼓励用户创造内容给网络舆论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网络舆论具有更大的互动性、复杂性,理性和非理性因素并存,多元化加剧。并提出了Web2.0时代的网络舆论管理对策,包括法规管理、加强网络道德规范、技术控制,并且可以培养网络传播中的意

[48]

见领袖。项国雄和曹明香从/艳照门0事件出发,对网络媒介的议程设置者、议题的接触性质和议程设置的作用作了反思性的探讨,认为网络/公民社会0的草根阶层正在逐步瓦解网络议程设置中的精英结构,且/二级传播0在议程设置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9][47]

等也就网络舆论引导的问题作出了富

关于网络舆论及其生成机制的探讨。金兼斌从/议题的出现0、/议题的存活0到/舆论的走向0分析了网络舆论演变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韩立新和霍江河以/艳照门事件0为个案,引入气象学中的/蝴蝶效应0概念,构建出网络舆论的生成模型。该研究借用物理学中的振幅和能量叠加原理,从个案中提取一系列变量,对网络舆论的消长时期和变化过程作了详细说明,并从/沉默的螺旋0效应的消解以及网民规模、网民素质等层面对强势网络舆论的内在成因和相关关系作了理论探讨。研究认为,网络舆论中的/蝴蝶效应0对传统媒体提出了来自人际传播的挑战,并对网络舆论环境整治和新闻宣传导向以启

[50]

有启发性的探讨。还有一部分论文以案例研究为方法分析了网络舆论引导的基本经验,如5网络舆论如何有效引导主流舆论)))以/强国论坛0的网络舆论引导为例6、

[58]

5从/孕妇之死0事件

[59]

看网络舆论的理性化引导6等。

关于网络舆情分析方法的讨论。在网络舆论的研究方法探讨方面,余红认为国内现阶段的网络舆论领袖测量法尚处于对传统舆论领袖测量方法的简单/移植0阶段,即/倾向于使用量化手段来测量舆论领袖,使用的方法多为自我报告法,其次是社会计量法0。而鉴于这些研究方法存在测量范围和客观性方面的致命缺陷,网络舆论领袖的测量应该转入/革新取向0,即采用业已广泛

[60]

 

 

下载地址:1994年以来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进展分析34.Doc

  【】

最新搜索

1994年以来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进展分析

张永庆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

30成就每个孩子的科学梦

53英语四六级考试快速阅读需要注意的问题

安全施工组织设计二标

噎食抢救技能比赛评分标准

37陆志新 2010廉政总结

初三单词34

师生互动包括师生情感互动01

实验室搅拌机适用固液混合72


  本文关键词:1994年以来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进展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62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162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7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