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2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新闻客观性的幻象与大众传播研究的缘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2012年
媒介建构社会真实的影响因素研究
毛华栋
【摘要】:大众传播时代下传播媒介与社会真实的关系一直以来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传播学者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论文认为在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展的今天,媒介对社会真实的建构是一个受各因素影响的过程,而并不是某些学者所认为的是由某个因素单独决定的。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媒体组织、媒介技术和受众对媒介建构社会真实产生的影响。这些因素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影响了媒介对社会真实的建构,并最终决定了人们所感知到的社会“真实图景”。本文详细分析了这些因素与社会真实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媒介对社会真实的建构,从而为揭示社会真实的实质和正确认识传播媒介对当下社会的作用提供依据。论文从媒体组织的客观性专业规制、媒体从业者的社会共识和价值判断、为统治权力服务的媒体机构三个方面分析了媒体组织对社会真实建构所产生的影响,这其中有媒体行业规则的规制,有媒体从业者个人的价值判断的作用,也有媒体机构作为意识形态推行工具所产生的影响; 从技术的角度阐述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媒介建构社会真实的影响,首先论述了应该如何理解技术对社会真实的建构以及整个传播活动的影响,认为应该把技术同社会文化的其他部分相联系和将其放置在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去理解这种影响,,反对媒介建构社会真实的“技术决定论”。同时还分析了新技术媒介特征以及信息方式与虚拟现实对媒介建构社会真实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揭示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媒介在传播活动特别是社会真实的建构过程所呈现出来的新特征以及其改变了人们对“真实”的认识,为分析网络媒介对社会真实的建构提供了依据; 从受众的角度分析了作为“主动的受众”如何通过媒体文本的解读得出符合自身需要的社会真实,以改变社会真实建构过程中单向被决定的地位。这里借用了霍尔的“解码模式”对受众如何解读社会真实进行分析。 文章还从“真实的死亡”和“娱乐至死”两个方面探讨了网络传播时代媒介建构社会真实的特点以及带来的新问题。最后,文章总结了分析影响媒介建构社会真实的各因素带来的启发和思考,指出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有利于塑造和培养大众传播时代“理性公民”以及启示我们从技术上规制传播媒介,以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传播环境的构建。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206.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胡翼青;吴越;;新闻客观性的幻象与大众传播研究的缘起[J];当代传播;2010年02期
2 董金华;毛华栋;;微博及其拟态环境的构建[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6期
3 陆晔;作为现代社会文化情境的“媒介真实”──试论电视传播对社会现实的建构[J];社会科学;1995年02期
4 陈卫星;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04期
5 徐凌,李宁;对“媒介即讯息”的再审视[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邵培仁,李梁;媒介即意识形态——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控制思想[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盖光,陈湘君;“解放想象力”:创造《聊斋》的“美学向度”[J];蒲松龄研究;2001年01期
2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3 张雪;;杜威的认识论对“二元论”的“克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4 丁恒文;;批判维度和重建维度的统一——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吴三三;朱清海;;科技异化的研究述评与展望[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李洵,陈徽;康德的普世伦理之善恶概念[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7 张能为;康德哲学的理论构想与现代回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 周开宁;;契约精神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罗锋;;文化 建筑 传播——传播文化学视野中的徽州牌坊[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10 张能为;;绕不过的康德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莹;;博物馆场馆虚拟现实展示中的对话与反馈[A];创意科技助力数字博物馆[C];2011年
2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黄进华;;“九一八事变”前马克思主义在东北传播的文字媒介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胡蓓蓓;;结构与圈层:媒介文化视域中流动的“话语空间”——从“黄山门”事件进展引发的思考[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马艳霞;庄勇;;促进贵州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对策初探——基于社会科学管理的视角[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黄进华;;20世纪初在黑龙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电子媒介[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曹国新;;旅游软实力:旅游业本土意识与国际营销的理论基础[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8 李容华;刘国华;;有限理性的澄明及其对会计行为规范化的影响[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罗刚;;技术类科技期刊的广告经营[A];科学评价促发展 品质服务谋共赢——第九届(2011)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畅引婷;;符号运用策略对女性主义传播效应的影响——以父权制概念的意义阐释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仇贤根;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林;社会互动视角下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传播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尤永;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高冬梅;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杨帆;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特色探析[D];河北大学;2009年
5 郑俊杰;我国网络新闻专题探析[D];河北大学;2007年
6 赵广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张竑;数字媒体时代的三维动画变革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思童;从受众探析中国纪录片发展范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欣跃;新时代的电视媒体影响力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淑芳;;广告传播的拟态作用机制[J];当代传播;2008年03期
2 单波,黄泰岩;新闻传媒如何扮演民主参与的角色?——评杜威和李普曼在新闻与民主关系问题上的分歧[J];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3 刘佳;;微博来了[J];互联网周刊;2009年22期
4 余习惠;;微博兴起对我国新闻报道的影响[J];新闻界;2011年01期
5 马圆圆;;网络话语权的出卖现象研究——以网络“水军”为例[J];新闻爱好者;2009年17期
6 蔡晓婷;;突发性事件中的微博客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0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兰;肖锋;;论我国传媒“大竞技体育传播”之倾向[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2 王世进;;论大众传播的受众价值观[J];新闻爱好者;2010年23期
3 卜卫;互联网络对大众传播的影响(下)[J];国际新闻界;1998年04期
4 李伦娥;大众传播中的价值目标[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01期
5 陈敏直;张娜;;凤凰卫视在大众传播中的个性化特色[J];新闻知识;2006年09期
6 韩晗;;大众传播、商业出版与后现代性受众分析——对“博客出版”诸问题再反思[J];出版广角;2008年10期
7 张歌东,申家宁;数字化时代的大众传播[J];现代传播;1999年02期
8 叶晓刚,蔡李章;谁是大众传播的热心参与者——对《浙江第一线》热线听众的抽样调查[J];新闻实践;2005年05期
9 张静;;主持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桥梁[J];新闻战线;2006年11期
10 李明德;;大众传播的导向责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自然;;小议“过度效应”[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蔡骐;;大众传播与作为受众的粉丝[A];新闻学论集(第25辑)[C];2010年
3 于凤静;;少数民族地区大众传播民族特色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以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岫岩满族自治县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4 方晓红;;经济信息在苏南农村的传播现状调查研究[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5 童菲;;信息·均衡:“议程设置”与“沉默螺旋”的博弈解读[A];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赵卓伦;;大众传播提升河北城市文化软实力之路径研究[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7 吴春容;;科技期刊互联网发展思考[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8 马利;;加强党对新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A];改革创新铸辉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田甜;;论文题目:观众抱怨行为研究[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叶丹;;在颠覆传统中创新未来——谈媒体内容管理的发展方向[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兵;[N];社会科学报;2005年
2 张晓;[N];大众科技报;2001年
3 王曰国;[N];中华新闻报;2003年
4 林白雨;[N];解放日报;2003年
5 陈刚;[N];中华新闻报;2004年
6 黎莎;[N];中华新闻报;2007年
7 黄一芳;[N];中华新闻报;2000年
8 魏武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9 匡敬华;[N];中国文化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谭璐;[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盛之;美国大众传播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2 张硕勋;大众传播与黄河上游藏区社会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刘晓红;大众传播与人类社会——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诠释[D];复旦大学;2003年
4 罗亚;制造快乐:走向娱乐的新闻技巧[D];复旦大学;2005年
5 汤莉萍;视听媒体新变革[D];四川大学;2007年
6 常庆;大众传播视阈中的大众文本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林毅;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石雷;论课程传播[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9 冯广圣;桂村社会传播网络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郭虹;中国动画传播状况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华栋;媒介建构社会真实的影响因素研究[D];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2年
2 张安安;主持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交集[D];浙江大学;2007年
3 张晓颐;认知与行为[D];中原工学院;2011年
4 刘翠霞;当代大众传播视觉化现象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04年
5 刘小胜;生活本来是什么样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谢静;新闻报料人现象刍议[D];安徽大学;2007年
7 李亚琳;大众传播中的体育信息失真过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易锦媛;中国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分析[D];武汉大学;2005年
9 史佳;关于电视节目传播环境的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温海涤;中国电视节目娱乐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新闻客观性的幻象与大众传播研究的缘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92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29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