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能否客观
本文关键词:新闻客观性的幻象与大众传播研究的缘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发表 > 新闻能否客观
新闻能否客观
发布日期: 2012-05-02 发布:
2011年第16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客观,是指纵览多个角度揭示事情的本质,不过多的掺杂个人主观意识,不以特定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也就是事物本身的属性,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如果单从客观的定义考察,新闻不是客观的,因为它作为一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承载作者知识、思维、价值取向等多种主观因素的集合体,实实在在地被注入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因子。
中国论文网
在继续论述之前,,我对题目有两个疑惑,一是这里所提到的“新闻的客观”是表里如一的客观还是仅仅要求新闻表面上做到客观,而实际上可以隐含主观的成分?第二个疑惑是,新闻传播包含信息传播者、传播媒介和受众三个环节,题目中所说的客观性究竟仅仅只需要存在于传播者的操作过程里还是要贯穿在整个传播的流程当中?
我在新浪新闻中找到一篇近期的新闻报道,以此为例。上海柔性延迟退休年龄男性上限65岁女性60岁。
据新华社电 从10月1日起,上海将实施柔性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记者27日从上海市人保局获悉,上海公布的有关试行意见提出,延迟年龄男性一般不超过65周岁,女性一般不超过60周岁。
试行意见将企业各类人才均纳入柔性延迟申领养老金实施范围,即参加本市城镇养老保险的企业中,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具有技师、高级技师证书的技能人员和企业需要的其他人员均可柔性延迟退休。
上海市人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延迟申领养老金有利于发挥各类人才作用。其次,延迟申领养老金有利于提高个人养老金待遇,一方面能有一份在职时收入,另一方面能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使个人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资金得到增长,有利于提高养老保险待遇计发水平。
据称,国外把延长退休年龄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重要措施。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城市,探索调整申领养老金时间具有重要意义。(新京报)
这篇文章是介绍上海柔性延退的事情,前两段都在介绍“五要素”,后两段说明延退可能带来的好处和意义。全篇都在陈述事实,没有作者的情感和情绪的显露,作者几乎“隐形”,让受众可以轻易忽略他的存在。但是细细琢磨又可以基本摸清作者对这个事件的态度是支持而非反对,他没有明确表态,但是他借助“上海市人保局相关负责人”之口还有国外采用延退一事来表明自己支持的立场(起码不反对),这时他的观点是一种假意的“隐形”,可以被识别,他对于舆论的引导意图是可感的,因此,这种表面上的“客观”,是否可以被认为是,作者周旋于“表达主观倾向”和“坚持新闻客观主义信仰”两难处境中所采取的权宜之计呢?
有学者提出,①“发现或需要客观并非出于人类以为自己能够客观的天真想法,而是由于认识到他们自己不能客观”,他的观点也承认人类不能够完全客观,人类自己能够客观只是一厢情愿的天真想法,而正是人们的“自知之明”使得他们发现并需要客观。通俗地说,“客观”就像是人们对于“完美”的定义,人对它的崇拜和信仰可以促使你不断接近它,但却不能达到它的水准。按照他的说法,新闻的客观性只能作为一种可以憧憬的愿景,但是没有完全实现的可能。
②《新闻客观性三题》一文中说“现在可以对什么是客观性做这样的回答:客观性是指意识到新闻报道中的‘主观’。从而要求事实与价值分开的一种专业信念和道德准则,新闻客观性并不是指媒介是客观的。而是说那个外在的世界可以被客观地报道”,作者的观点认为,新闻客观性是承认外在世界是可以被客观报道的物质世界,并承认媒介在报道过程中存在“主观”,因此要报道尽可能客观,而实践的进一步可操作原则是“要求事实与价值分开”。这种对新闻客观性辩证的认识可称得上是理性的,因为它勇敢地承认了媒介报道中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的存在是人类活动不可避免的。③李普曼发现:“每个人的行为依据都不是直接而确凿的知识,而是他自己制作的或者别人给他的图像。”这是因为:“人会学着用他的头脑去观察他从未见过、摸过、闻过、听过、想过的大千世界。他会逐渐在他的脑海中为自己制作一幅视线所不及的那个世界的可靠图像。”人们根据成见的偏向选择、理解信息,并用这些信息来构筑自己的世界图景。记者的本质属性是人,因而也无法避免这些本能的选择,记者的写作行为,甚至包括在写作之前所做的对新闻事实的了解都充分动用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包含了他个人的知识结构、“三观”等一些因素,过程中不可避免加入了主观因子,所制造出来的结果也就是新闻本身也就具有了主观性,而这种主观性的存在――哪怕只占有很少的成分――也足以抹杀和否定新闻的客观性。另外,新闻的传播过程不仅包括信息的传播者,还有传播媒介和受众,这两个环节中依然会有主观因素的加入,但就受众来说,同理,他们也是人类,在接收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过程中依然会受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更引申来说,受众角色转换作为舆论领袖或普通的信息传播者在告知其他人信息的时候,会施加自己在引导舆论上的影响力。因此传播的整个过程要做到“纯天然无污染”简直痴人说梦。
注释:
①黄旦、孙藜《新闻客观性三题》,发表于《新闻大学》2005年第二期。
②黄旦、孙藜《新闻客观性三题》,发表于《新闻大学》2005年第二期。
③胡翼青、吴越《新闻客观性的幻象与大众传播研究的缘起》,发表于《当代传播》2010年2月刊。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在线服务
本文关键词:新闻客观性的幻象与大众传播研究的缘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92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29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