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传播仪式观视域下央视舂晚跨屏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5 12:17
【摘要】: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央视春晚)作为当代中国传播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其35年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和传媒行业变革紧密相连。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传媒技术的进步,传媒格局呈现出新的特征,特别是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电脑、手机、IPAD等屏幕的界限变得模糊,视听文本跨越各屏幕实现全方位传播,媒介用户在不同屏幕间实行无缝切换成为传媒行业的新常态,由此大众传播进入跨屏传播时代。面对新的传媒格局,央视春晚对视频网站的放权、与微信等社交媒体的互动直接催生了央视春晚跨屏传播的到来。本文结合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央视春晚跨屏传播,将央视春晚跨屏传播视为一种仪式,分析其仪式特征,探究推动央视春晚跨屏传播的文化动因,揭示其背后所交织的文化秩序。本文首先对央视春晚的发展流程做了一个全景式的梳理,引出央视春晚发展的新阶段——央视春晚跨屏传播。接着分析了春晚的传统仪式特征,为央视春晚跨屏传播仪式特征变化提供对比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探析了央视春晚跨屏传播新的仪式特征及央视春晚的再仪式化。最后分析了央视春晚跨屏传播的文化动因。全文分为四部分,分别对应正文中的第二章:央视春晚发展历程;第三章:央视春晚传统仪式特征;第四章:央视春晚跨屏传播与央视春晚再仪式化;第五章:央视春晚跨屏传播文化动因。第二章央视春晚发展历程,包括三部分内容,即一屏独大的传播格局、央视春晚徘徊期、央视春晚跨屏传播,笔者认为春晚的发展历经了这三个过程,其中,央视春晚徘徊期实则是央视春晚延续至今的状态,但春晚近几年的徘徊期还伴随着新的特点,即央视春晚的跨屏传播现象,故特梳理央视春晚跨屏传播阶段以示区别。第三章央视春晚传统仪式特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分别为传播仪式观思想解读和央视春晚四大仪式特征。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是本文的理论基础,故特梳理传播仪式观思想以便后文对该理论的运用更清晰和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央视春晚的传统仪式特征,为后文央视春晚跨屏传播中仪式特征的变化提供直观的依据。第四章央视春晚跨屏传播与央视春晚再仪式化。本文的重点部分,包括两方面内容,即央视春晚再仪式化与央视春晚跨屏传播仪式特征。笔者首先揭示了央视春晚跨屏传播是央视春晚的再仪式化,随后分析了央视春晚跨屏传播的仪式特征。第五章央视春晚跨屏传播的文化动因,论证了传统仪式式微、娱乐文化世俗化、权威仪式的文化向心力是推动央视春晚跨屏传播的文化动因。并提出了规避文化娱乐化的合理路径。最后为本文的结语部分,笔者认为央视春晚作为全球华人的精神年夜饭,填补了春节传统仪式的结构性空缺,传统仪式特征是其塑造文化认同和凝聚民族自豪感的必要前提。央视春晚跨屏传播中的春晚新仪式具备娱乐化、碎片化、多元化和无序化的特征,同时呈现出对央视春晚传统仪式特征的解构和颠覆,这种仪式的最终指向是娱乐和狂欢。是社会总体仪式感的陷落与新媒体的碎片化特征共同助长了娱乐文化的野蛮生长,这种文化可能孕育出一个集体失忆的社会,是当下必须警惕的现象,但这种倾向并非带有不可挽回的悲剧性。这种调侃实则彰显了权威仪式的文化向心力,暗含了一种试图获得权威首肯的社会心理。在新型社会条件下,对权威仪式的开放性和共融性的合理把握或许会成为遏制文化娱乐化倾向的一种途径。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22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媛;;符号再现与记忆建构:传播仪式观视野下的“春晚”[J];电视研究;2016年08期

2 林静;;从央视春晚“咻一咻”浅谈“延展型电视”的发展路径[J];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04期

3 卞芸璐;;构筑“故事世界”:电视剧跨屏叙事的转型关键[J];中国电视;2015年12期

4 喻国明;;“互联网+”时代关于“新闻立台”的思考——兼析中央电视台的媒体价值[J];中国广告;2015年12期

5 刘斌;;关于“电视+”的思考:从跨屏传播到跨界融合[J];电视研究;2015年12期

6 杨海军;孟令光;;跨屏整合营销传播:剧星传媒广告的营销新模式探析[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5年04期

7 吴姗;;电视综艺节目的跨屏互动——以《花儿与少年》为例[J];视听界;2015年04期

8 张红军;;论多屏时代电视内容生产和传播策略[J];中国出版;2015年14期

9 李游;;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的路径——以微信“摇电视”为例[J];青年记者;2015年17期

10 刘e,

本文编号:23332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3332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2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