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受众的在场与缺席:关于媒介融合话语分析

发布时间:2018-11-20 07:11
【摘要】:媒介融合是当前我国新闻传播界的主导性话题,2014年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本文从国家、业界、学界、受众四个维度探讨我国关于媒介融合的话语,包括国家、业界、学界是如何论述媒介融合的,特别是“受众”在其中如何被表达,以及“受众”自身又如何理解和评价媒介融合,从而对媒介融合进行批判性反思。梳理媒介融合的话语后发现:国家积极推进媒介融合主要是为了意识形态安全和在新媒介环境下更好地引导舆论;业界则是因应新技术导致的媒介变革,特别是传统媒体的式微、受众的急剧流失,进而赚取更多的市场利润;学界则基于实用主义原则,为媒介融合究竟应如何进行积极出谋划策。从这三个维度而言,作为传播过程中重要环节的“受众”似乎被有意无意忽略了,造成受众的“缺席”。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受众”并没有因媒介融合而得到更有品质的新闻和资讯。
[Abstract]:Media convergence is the dominant topic in the field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and it has become a national strategy in 2014.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discourse on media convergence in China from four dimensions: country, industry, academia and audience, including the state, industry, and academic circles, how media integration is discussed, especially how the "audience" is expressed in it. And how the audience themselves understand and evaluate the media fusion, so as to critically reflect on the media convergence. After combing the discourse of media integr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main purpose of promoting media integration is to guide public opinion better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The industry is in response to the new technology caused by the media changes, especially the decline of traditional media, the rapid loss of audience, and then earn more market profits; On the basis of pragmatism principle, the academic circles give positive advice on how media fus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these three dimensions, a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audience" seems to be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 ignored, resulting in the audience's "absence". The empirical study shows that audience does not get better news and information because of media convergence.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兰;;正在消失的传媒业边界[J];新闻与写作;2016年02期

2 陈昌凤;杨依军;;意识形态安全与党管媒体原则——中国媒体融合政策之形成与体系建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年11期

3 杨伯溆;;媒介融合与国家介入的意义——以新媒介平台新浪微博为例[J];当代传播;2015年05期

4 彭兰;;“内容”转型为“产品”的三条线索[J];编辑之友;2015年04期

5 陈昌凤;朱小妮;黄雅兰;;2014年国内新媒体研究综述[J];全球传媒学刊;2015年01期

6 陈昌凤;;“媒体融合”的学术研究态势与业界变迁方向——21世纪以来媒体融合研究的文献分析[J];新闻与写作;2015年03期

7 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年03期

8 宋建武;;媒体融合:传媒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J];新闻爱好者;2015年01期

9 彭兰;;社会化媒体:媒介融合的深层影响力量[J];江淮论坛;2015年01期

10 张常珊;;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4年3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勇;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2 鲍立泉;数字传播技术发展与媒介融合演进[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琳;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闻传播效应与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4年

2 曹宇;媒介融合下的电视新闻栏目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3 梁潋之;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转型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4 赵桂华;媒介融合视域中的传统媒体微博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5 张春晓;后读图时代的媒介融合与受众形成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邢仔芹;媒介融合的现状及对传媒业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9年

7 卢新明;媒介融合视野下的报网互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聂丽;“在场”与“缺席”[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曾丽清;媒介融合—网络时代电视媒体的发展之路[D];南昌大学;2007年

10 张丽琴;在场与缺席[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441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3441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4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