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新闻图像的选择与传播效果研究
本文关键词:灾难新闻图像的选择与传播效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师范大学》 2011年
灾难新闻图像的选择与传播效果研究
许静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灾难风险加剧。各种人为灾难或自然灾难频繁发生,成为全人类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之一。灾难具有突发性、破坏性、社会公共性等特点,对于大众传播媒介而言具有巨大的新闻价值,成为媒体所热衷报道的内容之一。数字图像时代的到来,引起媒体对数字图像的关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大媒体都纷纷涉足图像传播,利用图像的传播优势来取得巨大的传播效果。在灾难新闻的报道过程中,各大媒体为了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使用图像的频率尤其高,与此同时,各种问题也不断涌现。比如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选择一些血腥、死亡、狰狞的特写等“暴力镜头”,不少记者只强调职业责任而缺乏社会责任感,在事故现场奔波拍照却忽视生命,编辑在使用图像时忽视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等。论文植根于当前的社会现状,结合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论文绪论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等。主体包括三部分,以灾难新闻的选择与传播效果研究为中心,分为三章。 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灾难的定义,指出灾难的特性包括破坏性、突发性、社会公共性、救援的必要性等,指出我国目前正处于灾难的频发期。面对灾难的频繁发生,大众传播媒介不断更新传播方式,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受众,图像的使用成为一种主要手段。论文详细分析了图像在灾难新闻中的传播优势。 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要内容之一,讨论了灾难新闻图像的选择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原则:一是坚持客观、真实性原则;二是基于受众选择灾难新闻图像,要从受众的视觉思维特点和在灾难事件中受众的特殊心理两方面考虑;三是要考虑新闻伦理观对灾难新闻图像选择的要求,坚持社会道德中利他主义的终极标准,严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坚持人道主义的新闻伦理观,还要遵守中庸原则;四是要考虑灾难新闻图像的审美价值。 第三部分研究灾难新闻图像的传播效果,首先分析影响灾难新闻图像传播效果的因素,包括传播者、叙事范式、受众三个方面。然后从议程设置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两种理论、两个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灾难新闻图像的传播效果及其运用策略。 图像已经成为灾难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充分利用图像的传播优势,发挥其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对媒体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灾难新闻不同于普通新闻,图像的选择与使用也不能像其他报道一样草草了之,而应该根据灾难情况,从国家、社会、受众、受害者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论文综合了新闻学、传播学、灾难心理学、美学等基本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比较分析、文献综述等方法展开研究,以期为大众传播媒介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选择、使用图像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20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恩;范宇;;视觉传达设计的传播学叙事策略及其身份认同问题[J];东南传播;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组;[N];人民日报;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晓勤;张鲲;廖一联;;“陌生化”原理的建筑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2 王建军;普遍性与相互性——论康德的义务论与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分野[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罗锋;;文化 建筑 传播——传播文化学视野中的徽州牌坊[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4 陈海燕;;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俞小和;;传播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陈自清;;论大众传媒的德育功能[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7 余月玲;;电视娱乐节目互动方式的传播学思考——以《超级女生》为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宋玢璐;;影视剧对社会性别观念的正面建构——从受众接受的角度[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袁金龙;黄曼曼;;安徽省服饰传播媒介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郑碧强;;城市女性白领整容时尚消费的社会学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莹;;博物馆场馆虚拟现实展示中的对话与反馈[A];创意科技助力数字博物馆[C];2011年
2 王革;阎耀军;;国内外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综述[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王东;;接受视野下的抽象艺术理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浩;;潜意识或无意识与创造性思维[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5 严支胜;;图像时代写生意义再认识[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6 畅引婷;;符号运用策略对女性主义传播效应的影响——以父权制概念的意义阐释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余琼;刘柳;;危机管理中政府与媒体的关系——从港府与媒体的关系中得到的启示[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克中;徐亚芬;万奎;杨丽萍;;基层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魏婷;;煤矿安全信息传播中的新思考[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珊珊;;世界语与跨文化传播[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仇贤根;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庆斌;钧瓷色彩的特征与分类体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希艳;环境伦理学的美德伦理学视角[D];南开大学;2010年
7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于艳玲;高等院校应急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尤永;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高冬梅;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吴菲;现代包装设计中仿生设计的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4 郑俊杰;我国网络新闻专题探析[D];河北大学;2007年
5 王党荣;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融合与统一[D];河北大学;2009年
6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赵广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王孙琳;徽派建筑中吉祥文化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陈欣跃;新时代的电视媒体影响力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立群;;论我国手机报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9期
2 周丛笑;传播受众心理浅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陈岩烨;;电视新闻媒体灾难性事件传播初探[J];龙岩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唐静;;名人博客的传播学思考——以新浪网名人博客为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王丹;;浅议如何实现新闻的张力[J];天府新论;2009年S1期
6 曾耀农;丁千;;传播效果美学分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7 马持节;;手机电视发展的受众因素分析[J];新闻界;2007年03期
8 靳瑾;刘志清;;媒介环境变化对传播效果的影响[J];新闻世界;2010年S1期
9 尹达;;纯网络杂志的传播学视角解读[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年03期
10 刘宏;让导向意识在传播效果中凸现[J];声屏世界;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木;;新媒体的传播效果与政治影响——以手机短信为例[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赵蕴;;从科技传播学看优化体育科技期刊的传播效果[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3 葛萌萌;;从传播效果看体育媒介分层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4 卢静;任悦;;树立良好的传媒形象 提高华语传播的公信力[A];聚焦世界华语播音[C];2004年
5 童菲;;信息·均衡:“议程设置”与“沉默螺旋”的博弈解读[A];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李峥嵘;;让图片获得最佳传播效果——谈图片编辑的工作目标[A];中国编辑研究(2003)[C];2003年
7 孟建;;中国新闻发布活动传播效果的理论与策略[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8 孟建;;中国新闻发布活动传播效果的理论与策略[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孙忠;;给气象新闻补充新的元素——气象新闻写作[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金洋;;德国功能目的论对实用推介文汉译英的指导作用[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悠扬;[N];深圳商报;2009年
2 阎思甜(作者单位:湖北日报社);[N];中华新闻报;2001年
3 张计划;[N];中国工商报;2011年
4 惠立;[N];中国文物报;2008年
5 李雪昆;[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吕静;[N];中国经营报;2010年
7 肖明超;[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8 司超慧;[N];经济视点报;2006年
9 李健玲;[N];中华新闻报;2007年
10 浙江大学传媒学院新闻媒体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程慧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晶;突发事件政府新闻发布的传播效果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潘虹;传播学视野下中小学学校品牌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王建磊;公民视频新闻传播及影响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4 杨志学;诗歌传播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姝;面向信息时代波普建筑信息传播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6 刘良初;课堂传播效果:研究的维度与理论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娄伟;我国技术创新传播的问题与对策[D];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
8 孙德宏;新闻的审美传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周象贤;受众卷入的作用机制及其与广告诉求方式的匹配[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薛婷婷;我国对外报道新修辞情境理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庾月娥;正面人物报道的传播效果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2 杨仪玮;记者博客兴起的传播学意义及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3 刘艳艳;人体在广告摄影中的应用及传播效果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叶绍进;体育赞助传播效果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5 许静;灾难新闻图像的选择与传播效果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梁艳;健康传播视角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效果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7 史永霞;我国大学出版社品牌传播效果实证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8 任丙超;广播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传播效果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吴义生;网络舆论对社会行动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10 尹达;基于Open Access出版模式的学术期刊传播效果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灾难新闻图像的选择与传播效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52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35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