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大公报》《中央日报》同题新闻抗战话语比较

发布时间:2017-03-15 23:00

  本文关键词: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大公报》《中央日报》同题新闻抗战话语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新闻媒介受到包括团体、行业、机构、意识形态、经济利益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只有充分理解这些因素,方能真正认识大众传播和新闻。新闻话语分析方法强调的是在文本部分分析不同层次的结构问题,语境部分分析这些结构产生的社会因素等。通过将媒介话语的文本与产生文本的社会语境结合考察,能对新闻话语有更全面的认识。八年抗日战争关系中华民族的存亡。《新华日报》、《大公报》及《中央日报》能在很大程度上认识到新闻信息传递与舆论引导的重要性,进行过大量重要的同题新闻报道。通过界定同一报道题材的研究对象,对三报同题新闻从文本和语境两个视角进行研究,能厘清三者的话语特色,这对当下探讨媒体在战争时期如何进行有效的话语报道具有积极意义。研究发现,三报同题新闻的抗战话语报道存在“大同小异”的特点。一方面,同样置身于抗战大背景下,加之新闻文类本身的特性影响,三报的抗战话语有不少相似之处。从语境视角来看,抗战大背景决定了三报的总体报道方向是全面地报道典型的抗战事件,并且坚持以对抗战的宣传为导向。从新闻文类的特性来看,新闻的信息属性、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是驱使三报在报道上呈现共性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政策立场、媒介职能以及历史渊源因素等的影响,三报在抗战话语上有各自的特点:《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党报,从群众的认知和立场出发,重视对底层群众的宣传动员,话语文本多使用习语,表现出口语化的风格,它还始终引导舆论团结抗战,表现为注重事件的背景知识介绍,评论数量丰富,使用具劝服效果的词汇等。《大公报》标榜“不党”,代表知识分子的立场,文中有不少古典句子的引用,整体风格呈现出文化底蕴,在报道上既考虑团结抗日,又拥护国民政府的统治,表现在话语报道上,一方面鲜有过激的言论,主观性词汇、句型、句式相对较少,段落保持较高的命题承载量,重视信息传播,另一方面也经常忽略抗战动员,甚至对中共的战果采取信息屏蔽。《中央日报》坚持以对国民党的宣传为指南,文本体现书面语言的典型特点,即维护党报的严肃性,较少使用主观性词汇,它抗战初期能把舆论引导重心放在团结抗日上,发表大量的抗战消息和言论,随着国共关系的恶化,又时常将一党之私看得重于抗战动员,刻意屏蔽重要抗战信息。媒体对战时舆论动员至关重要,借鉴三报在抗战期间的话语报道得失,以抗战大局为重,采用灵活的话语策略可以成为战时媒体思考的角度。
【关键词】:新闻话语 文本视角 语境视角 同题新闻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19.2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绪论11-18
  • 一、研究缘起11-13
  • 二、文献综述13-16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6-18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18-27
  • 第一节 相关概念18-21
  • 一、同题新闻18
  • 二、话语分析18-20
  • 三、新闻话语分析20-21
  • 第二节 作为话语的新闻21-27
  • 一、从文本视角看新闻22-25
  • 二、从语境视角看新闻25-27
  • 第二章 抗战时期三报的同题新闻概况27-39
  • 第一节 防御阶段:报道严峻形势呼吁统一抗战28-31
  • 第二节 相持阶段:报道各线战况激励团结抗战31-36
  • 第三节 反攻阶段:报道大好形势宣传抗战胜利36-39
  • 第三章 文本分析:三报同题新闻样本的结构与风格比较39-62
  • 第一节 宏观文本结构分析39-46
  • 一、篇幅41
  • 二、段落41-42
  • 三、结构42-46
  • 第二节 宏观语义结构分析46-48
  • 一、主题的实现方式46-47
  • 二、主题的关联方式47-48
  • 第三节 微观文本结构分析48-54
  • 一、词汇48-51
  • 二、句子51-54
  • 第四节 风格与修辞分析54-62
  • 一、措辞风格54-56
  • 二、引语56-58
  • 三、数据58-62
  • 第四章 语境与新闻特性分析:文本“大同小异”归因比较62-75
  • 第一节 “大同”之处的语境与文本特性归因分析63-69
  • 一、历史语境分析:抗战大背景决定三报报道方向相同63-66
  • 二、文本特性分析:新闻文类内在特性驱使文本呈显共性66-69
  • 第二节 “小异”之处的语境归因分析69-75
  • 一、政策立场不同69-72
  • 二、媒介职能不同72-75
  • 结语75-78
  • 参考文献78-82
  • 附录 1 《华北反扫荡中的狮脑山血战》82-84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84-86
  • 致谢86-8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为学;;新闻传播学研究中话语分析的应用:现状、局限与前景[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文贵良;;何谓话语?[J];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01期

3 徐思彦;;官与民:对《中央日报》《大公报》七七社论的文本分析[J];学术界;2006年06期

4 刘晓畅;;新闻的话语与话语的新闻——解读《作为话语的新闻》[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5 丁和根;梵·迪克新闻话语结构理论述评[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6 唐正芒;论《新华日报》的抗日宣传[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5期

7 张延续;批评语言学与大众语篇——对美国新闻周刊的批评性分析[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建新;《大公报》与抗战宣传[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大公报》《中央日报》同题新闻抗战话语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10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510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f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