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村寨里的跨文化传播:汉语电视新闻的彝族受众解读效果调查
本文关键词:凉山村寨里的跨文化传播:汉语电视新闻的彝族受众解读效果调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环境里孕育出的文化有明显的差异,文化的差异性对新闻传播的影响非常明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传播业经历了从无到有,自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随着研究视野与领域的开阔,人们进一步明确了新闻传播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存在必然的联系,对新闻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已经日趋深入。但是,少数民族在传播学上仍处于边缘的地位,相关研究较少,且往往被纳入到村村通、文化下乡等方面开展探讨,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的研究较多,而从传播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则并不多见。而大众传播在广告逻辑基础之上衍生而来的特征,让在消费金字塔之中排位相对较低的少数民族区域边缘化成为了自然而然的现象,而以现代消费社会作为基础,立足于主流文化之中的基础视野来分析,少数民族区域和外界社会存在的相对“不通”状态,在事实上阻滞了消费社会自身的逻辑发展,影响市场经济的顺利成长以及主流文化的均质化变化。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一大功能是消除存在的不确定性。因此,彝族地区的新闻传播能够加大新闻传播的范围和作用,传达国家政策,为彝区群众提供生产生活方面的信息,促进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共同交流与发展。同时,还能增进彝汉民族间的人文情感,增进彝族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使彝汉双方互相了解及向往。为了提升汉语电视新闻在凉山地区的传播效果,促进彝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进彝汉双方交流和友谊,笔者对凉山地区汉语电视新闻的彝族受众解读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笔者在论文中通过分析汉语言电视新闻在彝族聚居区的传播方式、传播效果以及彝族受众对汉语言电视新闻的理解方式和意义建构研究,进一步阐述在跨文化传播中新闻传播的方式、效果,从而使新闻传播真正地适应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环境,使新闻传播既能完整传达原有意义,又能使不同民族准确接受和理解。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凉山地区汉语电视新闻的彝族受众解读效果。笔者对凉山地区新闻传播现状进行了了解和总结,对凉山地区电视新闻传播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信息收集等方法,大致描绘了凉山地区电视新闻传播的整体情况。为了让调查结果更加全面、客观,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控制实验、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凉山地区汉语电视新闻的彝族受众解读效果进行研究分析。问卷调查选取了三个彝族聚居村作为调查样本,而控制实验则选取了三个不同的彝族家庭,共十二名成员作为控制实验对象,同时对部分对象进行定性访谈。通过三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凉山地区汉语电视新闻的彝族受众解读效果总体情况进行了解,同时对解读效果的改善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笔者通过分析跨民族文化新闻传播的制约因素,发现影响彝族受众对汉语电视新闻解读效果的一些原因,包括语言障碍、知识局限、文化差异等,并对这些原因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发现教育的缺失是造成以上一系列原因的最重要因素。同时,笔者经过调研总结分析,提出了汉语言电视新闻在彝族聚居区传播应遵循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尊重原则、理解原则、和谐原则和创新创造原则。通过遵循这些原则,能够有效提高汉语电视新闻在彝族地区的传播效果。同时,本文还提出了汉语言电视新闻在彝族聚居区的传播策略,以及在制作和传播汉语电视新闻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一些要素,包括教育水平的提升,汉语使用的推广,彝汉语言的结合,民族文化的共生,并对电视新闻的价值取向进行了探讨。本文对汉语电视新闻的彝族受众解读效果的研究,跨越了学科门户之见,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观察汉语电视新闻的彝族受众解读的各种现象,力求从多角度去分析和理解,通过综合性分析,得出比较科学的研究结论。
【关键词】:彝族 电视新闻 解读效果 跨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2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引言11-22
- 1.1 选题背景11-13
- 1.2 选题意义13-15
-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13
- 1.2.2 选题的现实意义13-15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5-19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5-17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7-19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19-20
- 1.4.1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19-20
- 1.4.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20
-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20-22
- 1.5.1 论文难点20-21
- 1.5.2 论文创新21-22
- 第2章 彝族地区的汉语电视新闻传播概况:凉山西昌彝族村寨的调查22-37
- 2.1 凉山彝族的文化与新闻发展简史22
- 2.2 凉山彝族聚居区的新闻传播事业现状22-24
- 2.3 调查方法与程序设计24-25
- 2.3.1 调查对象选择24
- 2.3.2 问卷结构设计24
- 2.3.3 抽样方法24-25
- 2.4 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25-37
- 第3章 汉语电视新闻传播的编码系统与彝族受众的解码系统37-44
- 3.1 汉语电视新闻的编码系统37-39
- 3.1.1 语言符号37-38
- 3.1.2 文化语境38-39
- 3.2 彝族受众的解码系统39-42
- 3.2.1 彝汉并存的语言结构39-41
- 3.2.2 彝汉相融的文化结构41-42
- 3.3 彝族受众对汉语电视新闻的意义建构42-44
- 3.3.1 语言符号42
- 3.3.2 文化背景42-43
- 3.3.3 宗教信仰43
- 3.3.4 民族风俗43-44
- 第4章 汉语电视新闻传播与彝族受众解读模式44-49
- 4.1 彝族受众的汉语电视新闻解读试验44-45
- 4.2 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45-47
- 4.3 定性访谈及结果分析47-49
- 第5章 汉语电视新闻与彝族受众的解读效果研究49-52
- 5.1 调查结果分析49-50
- 5.2 影响彝族受众解读效果的因素50-52
- 5.2.1 彝族受众的受教育程度50
- 5.2.2 彝族受众的汉语水平50-52
- 第6章 凉山彝族地区汉语电视新闻传播的本土化问题52-55
- 6.1 凉山彝族地区电视台新闻频道本土化的现状52-53
- 6.2 凉山彝族地区汉语电视新闻传播的本土化存在的问题53-55
- 第7章 汉语电视新闻的彝族受众解读之传播策略与前景55-59
- 7.1 汉语言电视新闻在彝族聚居区传播应遵循的原则55-56
- 7.1.1 尊重原则55
- 7.1.2 理解原则55-56
- 7.1.3 和谐原则56
- 7.1.4 创新创造原则56
- 7.2 汉语言电视新闻在彝族聚居区的传播策略56-58
- 7.2.1 教育水平的提升56-57
- 7.2.2 汉语使用的推广57
- 7.2.3 彝汉语言的结合57
- 7.2.4 民族文化的共生57
- 7.2.5 电视新闻的价值取向57-58
- 7.3 汉语言电视新闻在彝族聚居区传播的经济和社会意义58-59
- 结论59-60
- 致谢60-61
- 参考文献61-63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63-64
- 附录:汉语电视新闻的彝族受众解读效果问卷64-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冷冬;电视新闻中的服务性报道[J];电视研究;2000年08期
2 杜万华;电视新闻编排种种[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3期
3 赵叶,杨明,丁建国;打破常规 多维发展地方电视新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4期
4 王泰安,张务纯;加强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8期
5 金智善,向红太;谈电视新闻中画面和报道词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11期
6 侯鹏;对电视新闻国际化传播的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S2期
7 卞文阳;电视新闻应重视短消息[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S2期
8 王晴川,海贝,黄泓一;论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几个问题[J];新闻大学;2000年03期
9 辛文山;从《现在播报》看电视新闻的贴近性[J];新闻战线;2000年03期
10 龙小洵;浅论电视新闻的“包装”[J];中国电视;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拜合江;;浅论电视新闻的经营资源[A];中国教育电视:挑战与对策——第四届中国教育电视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2 江耘;;香港电视新闻之特点分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3 黄匡宇;;当代电视新闻人的本质选择:真实再真实[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胡智锋;;从“宣传品”、“作品”到“产品”——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5 潘虹燕;;无心插的那枝柳(摘要)——试论萌芽时期的中国电视批评[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6 黄雅X;黄匡宇;;视频监视影像为电视新闻的能指影像真实提供原始保证[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夏万丽;;做好教育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思考[A];中国教育电视:挑战与对策——第四届中国教育电视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8 李米东;刘莹;;浅谈电视新闻情感细节的艺术处理[A];中国教育电视:挑战与对策——第四届中国教育电视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9 岳淼;;数字化对电视新闻制播方式的影响[A];新闻教学与学术研究[C];2010年
10 黄雅X;黄匡宇;;电视新闻声画叙述双系统构建的观念革命[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保定电视台 张兰周;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电视新闻宣传[N];保定日报;2009年
2 宋卉 汝南县广电局;论电视新闻的编排艺术[N];驻马店日报;2009年
3 记者 顾威;聋人希望“看”懂电视新闻[N];工人日报;2010年
4 大同广播电视台 王鹏;浅谈电视新闻中的美学规律[N];山西科技报;2011年
5 六盘水电视台 王继方;浅谈电视新闻的求真务实[N];六盘水日报;2012年
6 记者 段小锋;2012年全省电视新闻工作年会在眉召开[N];眉山日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晋雅芬;电视新闻如何发出“中国好声音”[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8 太原广播电视台 卫锦晶;浅谈电视新闻的微变化[N];山西青年报;2013年
9 记者 黄良龙;2013江西电视新闻年会在饶召开[N];上饶日报;2013年
10 孙晨曦 作者单位:大同电视台;强化电视新闻节目“编导”意识[N];大同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唐俊;电视新闻市场竞争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陈梁;电视新闻流变——上海1958-2008[D];复旦大学;2010年
3 蔡海龙;传媒生态视阈下的电视新闻叙事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4 侯海涛;转型期中国电视新闻媒介生态剖析[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5 王昊;意义的解码[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思;广东地区普通话电视新闻发展战略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杨秀双;电视新闻的叙述话语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庞华玮;电视新闻形式的美学价值[D];暨南大学;2002年
4 全燕;论中国电视新闻的历史演进[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金曙;电视新闻的审美特征与真实原则[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郑丽婷;提高阶段俄语电视新闻课堂教学方法[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丁;电视新闻评论员能力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8 刘颖;电视新闻“社会冷漠现象”报道的理性思考[D];湘潭大学;2013年
9 张博;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的网络化进程[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10 Zuleica Eveline de Sousa Xavier Semedo;佛得角Jornal da Noite栏目电视新闻每日戏剧化分析[D];河北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凉山村寨里的跨文化传播:汉语电视新闻的彝族受众解读效果调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1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51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