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文化”与安全共同体的建构:《日本经济新闻》中日关系报道(2007-2018)的内容分析
【图文】:
境能否被打破以实现国际和平的美好愿景,以温特、奥德勒等建构主义视角给出了答案。他们认为国际间形成的安全共同体它既是社会互动建构出的“国家间多渠道、多形式沟通的产物信任和互为考虑的共同感形成过程中”,得到国家间“集体认共同体概念由 RichardVanWagenen 首次提出,经过卡尔·多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多伊奇认为多元安全共同体由主权国家于共同制度、共同价值观和共同体感凝聚在一起,产生了对国赖预期[15]。说,建构主义认为安全共同体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也是一动建构出来。若想实现和平演变的可依赖预期,离不开成员力手段解决彼此争端的原则。而实现过程的理论逻辑已有国际量论述,为国家间三种关系的转化提供了理论积淀。其中,奥安全共同体的“三个梯级”假定,成为研究国际共同体形成进个梯级”实现转化的模式可以抽象为下图所示的结构。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闻是日本全国性的五大报纸之一,与比其他四大报相题时更具有影响力[32]。它与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和三大财经报纸,但是在发行量上却是领先于后两者的国”的属性,尽管在当前媒体种类极为丰富的媒介环大。根据日本新闻协会发布的 2015 年全国媒体接触介相比,报纸的接触率达到了 77.7%,具体数据如图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D822.331.3;G21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俊威;;中日关系:前途光明 道路曲折[J];紫光阁;2000年10期
2 唐燕然;;新史学观点在“中日关系史”教学中的意义[J];中华辞赋;2019年06期
3 乔林生;;当前中日关系的形势与走向[J];国际学术动态;2006年02期
4 杨伯江;;中日关系如何行稳致远、实现可持续发展[J];世界知识;2019年11期
5 李栋山;;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J];中学历史教学;2005年08期
6 张晓磊;吴怀中;;这一次中日关系改善能走多远[J];世界知识;2018年22期
7 林昶;;中国领导人外交战略思想与中日关系研讨会召开[J];日本学刊;2016年05期
8 吴怀中;林昶;;中国社会科学论坛:“世界中的日本与中日关系”国际研讨会举行[J];日本学刊;2016年05期
9 朱建荣;;中日关系的未来:恢复历史常态?[J];同舟共进;2017年03期
10 何颖;;安倍执政期间中日关系将持续紧张[J];国际政治科学;201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建英;;论中日关系的演变[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八)[C];2017年
2 刘向东;;中日关系演进动向及其前景[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6)[C];2017年
3 胡鞍钢;;新时代的中日关系[A];国情报告(第十卷 2007年(下))[C];2012年
4 金熙德;;中日关系:“福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A];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08(总第1 期))[C];2008年
5 金熙德;;走出大国力量小国心态的误区——兼论中日关系的困境与出路[A];中国与世界观察(2005年第1期 总第1期)[C];2005年
6 任常毅;;新中国60年中日关系面面观[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7 刘江永;;“311”大地震对世界经济和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8 徐启新;;日本特大地震对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9 吴学文;王俊彦;;中日关系第三个60年的期待[A];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2012年第2期(总第107期)[C];2012年
10 吴学文;卓南生;;中日关系与舆论走向[A];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2012年第1期(总第106期)[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立诚;中日和解之难[N];经济观察报;2014年
2 记者 严顺龙;为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贡献力量[N];福建日报;2019年
3 刘江永;“令和时代”中日关系前瞻[N];中国经营报;2019年
4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 王梦雪;新时代新契机:中日关系的改善与合作前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5 本报驻东京记者 张冠楠;中日关系顺畅发展 文化交流沟通民心[N];光明日报;2019年
6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副研究员 霍建岗;发展“全球化时代”的中日关系[N];环球时报;2018年
7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青年副研究员 王广涛;中日关系先“行稳”再“致远”[N];环球时报;2018年
8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日韩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廉德瑰;中日关系怪圈背后的认知矛盾[N];环球时报;2018年
9 ;中日关系的内在动能应大于外部干扰[N];环球时报;2018年
10 ;中日解开疙瘩,有难度但非不可能[N];环球时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游博;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新堂;从血仇到友邻[D];中共中央党校;1997年
3 高凡夫;追索正义与尊严的艰难诉求[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4 林晓光;日本政府开发援助与中日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朱慧玲;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D];厦门大学;2001年
6 侯德贤;冷战后亚太地区中日关系与美国因素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儒鹏;中国崛起与中日关系中的安全困境[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8 张文彬;日本对华政策(1952-1972)转变期间民间因素的影响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魏晓东;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研究(1949-2012)[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10 许屹山;毛泽东的日本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骥跃;安倍晋三对华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9年
2 赵琦;“关系文化”与安全共同体的建构:《日本经济新闻》中日关系报道(2007-2018)的内容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3 王洪映;试论日本遗留化武伤害索赔诉讼[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7年
4 崔珍;中日高中历史教材关于“中日关系”内容的比较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8年
5 熊熙;冷战后日本对华援助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年
6 王树勋;前期倭寇与明初中日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7 张景航;日本政潮与济案前后的中日外交[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8 李洪波;安倍二次执政以来日本防卫政策的调整[D];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
9 奚少云;冷战后中国大陆的中日关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10 奚少云;冷战后中国大陆的中日关系研究——概况、特质和问题[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913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591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