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白鹿原》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5 05:29
【摘要】:随着传播学的兴盛,将传播学引入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成为重要课题。文学的目的在于传播,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文学传播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跨文化、跨媒介传播成为常态。《白鹿原》作为一部当代文学经典,经历了印刷媒介传播、电子媒介传播和网络媒介传播。本文以《白鹿原》的传播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不同阶段的传播形态。通过梳理版本变化、戏剧改编、视听转换,探究不同传播形态的优势与不足,通过梳理《白鹿原》的批评分析探讨《白鹿原》的经典化。《白鹿原》的版本传播梳理了《白鹿原》的版本变化,从修订、翻译和连环画改编三个方面分析。作品的修订既是作者的自主行为,也是同主流意识形态妥协的结果;《白鹿原》尽管被翻译为多国语言,但影响甚微,其中英文本的缺失影响最为明显;连环画改编在中国和法国呈现出两种传播效果,与连环画阅读文化差异有关。《白鹿原》的舞台传播先简要概述了秦腔和舞剧两种改编形式,认为在传播形式难以满足当代年轻观众的现实情况下,应该注重创新,并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再重点放在影响更为突出的话剧改编,通过北京人艺版和陕西人艺两个版本的比较,得出突出地域文化、强烈的视听效果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白鹿原》的视听传播从广播、有声书以及影视改编三个方面阐述《白鹿原》在不同传播媒介中的传播效果。有声书对《白鹿原》的传播拥有巨大优势,影视剧改编是《白鹿原》最重要的改编形式,但呈现出电影宣传力度大与效果小、电视剧高口碑和底收视的尴尬局面,引出了影视改编的内容质量与媒介利用的问题。《白鹿原》的批评传播伴随《白鹿原》的传播始终,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印刷媒介中,批评是《白鹿原》实现经典化的重要推动力。在新媒介环境下,呈现出批评主体大众化、批评方式多元化、批评行为碎片化等特点。
【图文】:

《白鹿原》,茅盾文学奖,市场,陈忠实


平号召并鼓励解放思想,,中国下,作为更为敏感的文学艺术政策肯定将要放宽。几乎就在4]。”因此除了文学作品本身的出版业、读者评论等也都会影响历 1991 年腊月,经过第一次修》杂志。陈忠实曾经到西安市经销售完了,可见当时普通读者传播仍旧有限。经过第二次修白鹿原》单行本,在出版前,陈处。通过新华书店这一全国性月内连续三次加印,到 1998 年数量也不低于 50 万册。

《白鹿原》


图 2.2《白鹿原》删减版书影 图 2.3《白鹿原》完整版书影管是主流文学刊物、图书出版,还是官方评奖,它们都代表官方话话语,因此在作品小说《白鹿原》传播的过程,修改与评奖可以说体系与主流话语体系相互博弈和妥协过程。当作者的话语体系处于者在不放弃作品的前提下,只能做出适当妥协。博弈的结果也直接播效果,官方话语的认同是《白鹿原》实现经典化最重要的推动力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洋;路梦瑶;;《白鹿原》中的詈称类型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年21期

2 胡建舫;;中国故事的中国言说——《白鹿原》中的“七”繁多现象解读[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8年02期

3 郑晓玲;;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白鹿原》电视改编[J];美与时代(下);2018年12期

4 韦海滨;;女性形象在《白鹿原》中的展现[J];大众文艺;2017年23期

5 王平;;谈电视剧《白鹿原》的乡土情怀内核[J];当代电视;2017年12期

6 邵瑞霞;;“民族秘史”“正史”与辩证法——从原著看剧版《白鹿原》的主题重构[J];电影评介;2017年23期

7 李晓华;;白鹿奋蹄逐古原,悠悠家风度秦川——长篇史诗电视剧《白鹿原》赏析[J];人民司法(天平);2017年24期

8 孙靖;;《白鹿原》的产业化开发及启示[J];当代电视;2018年03期

9 殷晓宇;;阳春风轻花已开 中秋星稀月又圆——对《白鹿原》小说改编为话剧的跨艺术形态转换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8年11期

10 叶阳;;论《白鹿原》中的女性形象[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云雷;;青年文艺论坛第十六期 《白鹿原》:如何讲述中国故事[A];青年文艺论坛·第十六期——《白鹿原》:如何讲述中国故事[C];2012年

2 王杰;;略论当代中国文学的美学风格、——兼论《白鹿原》的美学阐释[A];东方丛刊(1999年第3辑 总第二十九辑)[C];1999年

3 阎纲;;《白鹿原》乡党夜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8.6)[C];2008年

4 ;编者的话[A];青年文艺论坛·第十六期——《白鹿原》:如何讲述中国故事[C];2012年

5 冷翰林;;《白鹿原》影视改编与小说原著对比探析[A];荆楚学术2018年3月(总第十七期)[C];2018年

6 ;北京新世纪文艺的走向——“2012·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文艺学会专场综述[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译林出版社原创文学出版中心主任 副编审 陆志宙;一部敦煌《白鹿原》重述河西走廊千年精神秘史[N];中华读书报;2019年

2 长江师范学院 韩佳蔚;耕读传家:《白鹿原》乡村叙事的文化符号[N];社会科学报;2019年

3 白烨;走向《白鹿原》的重要过渡[N];文艺报;2018年

4 北京师范大学 弘明;论《白鹿原》中的四次死亡[N];文艺报;2018年

5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黄金萍;《白鹿原》中的“白鹿”叙事[N];文艺报;2018年

6 山东省沂南县孙祖镇中心小学 张中菊;《白鹿原》硕博论文篇目辑录[N];文艺报;2018年

7 鱼涛 陕西省中医医院;《白鹿原》中的医学问题[N];中国中医药报;2018年

8 实习生 沈洪;难产14年 电影《白鹿原》不能承受之重[N];中国青年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龚仕建 张丹华;华阴老腔一声喊[N];人民日报;2016年

10 李骏虎;在中国写作的优势和障碍[N];文艺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艳荣;1993:文学的转型与突变[D];吉林大学;2012年

2 吕君芳;现代性视域下1990年代以来中国家族小说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许玉庆;远逝的村庄[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成静;关中乡土文化精神的具象呈现[D];河北大学;2019年

2 李梁桥;《白鹿原》传播研究[D];浙江传媒学院;2019年

3 孙实;歌剧《白鹿原》中田小娥“咏叹调”分析及学习启示[D];西安音乐学院;2019年

4 常波;一部“未完成”的经典[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5 廖晋芳;副文本视角下的《白鹿原》互文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

6 郭梦停;表演理论视角下民俗文化在电视剧《白鹿原》中的表达与传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7 谢茜茜;电视剧《白鹿原》文本论[D];山西大学;2018年

8 左迅;身体:在文本中穿行[D];三峡大学;2018年

9 罗莎;《墨雨》与《白鹿原》之比较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8年

10 刘蓉;乡土家族的错位继承与救赎之旅[D];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5994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5994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e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