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媒介智能化对新闻传播主体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3-29 18:52
【摘要】:媒介智能化阶段是媒介时代先进的技术与新闻传播相结合的阶段,其为新闻的采集和制作提供了良好的生产工具。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互联网从2.0向3.0的进一步衍化,信息也在一步步的更新换代,智能化和多终端化的互联网发展模式,成为第四次革命浪潮出现的明显标志。在智能化的一步步推动下,传媒业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革,可以说技术的推动,使传媒业进入“智能时代”。在媒介智能时代,媒介智能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以及对新闻传播主体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新闻工作者依靠媒介智能化进行高效率的新闻制作与生产,在“制播分离”的大趋势下,媒介智能化使新闻发布者和使用者身份发生巨大转变,进而影响其传播主体的角色进行互换。本研究将结合国内外学术资料和业界相关实践,试图用文献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梳理媒介智能化的特征及表现,媒介智能化对新闻采集、生产、分发和审核的影响;分析媒介智能化的现实规约;分析媒介智能化对新闻传播者的影响;最后通过媒介智能化对新闻传播主体的影响进行评价,并反思可能带来的问题。本论文研究认为,媒介智能化是一种智能技术依托,它的目的是新闻生产与信息传播,它的自动化生产和自主化学习是一种新的生态系统,具有万物皆媒与自我进化的特征。媒介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智能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技术的成熟与媒介融合的加深。传媒智能化带来了机器人新闻、传感器卫星、大数据新闻和临场化新闻等四种新的新闻形式,它拓展了新闻的信息形态,明晰了新闻传播主体,对新闻传播主体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从2015年开始,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已经渐渐开始摸索媒介智能化对新闻的抽取和分发上的新路径,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推动了新闻传统方式的快速转型升级。同时,本研究还反思到媒介智能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分析了其技术便利诱发了部分新闻传播者的“惰性”,提出非新闻专业人才的介入给新闻权威带来挑战,导致新闻真实性的部分缺失,也致使一部分新闻从业者的责任意识快速淡化等一系列问题,期望在媒介智能化的发展进程中贡献一些意见和看法。
【图文】:

关系图,效率,关系图


媒体发展效率关系图)

路径图,技术融合,路径


(图 1-2 技术融合路径)2013 年发展至今,技术融合技术的发展已经进行了近 6 年。在这 6 年期间,术融合从 1.0 时代逐渐发展到 3.0 时代。技术融合 1.0 主要是指以传统的媒体主,主要生产数字化和免费的内容,,产品形态主要借助电子报和纸媒电子版等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爽;;新媒体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主体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年12期

2 张秀蓉;;浅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J];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22期

3 王传领;;试论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主体的自律性与道德底线——以“电影《二十二》表情包”事件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年18期

4 李想;;试论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主体变迁[J];新闻战线;2017年08期

5 李志业;;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演变[J];西部广播电视;2015年17期

6 杨国田;;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J];新闻传播;2016年07期

7 李竞;;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6年03期

8 栾鹏;;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变迁的讨论[J];才智;2015年04期

9 陈李发;;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J];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06期

10 华祥州;;新闻传播主体在新媒体视角下的变化[J];视听;201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祝斌;阳美燕;;论发展先进媒介文化[A];三湘青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2004年卷)[C];2004年

2 刘永昶;;论当下社会语境中传播意识的健康构成[A];第五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心理学会新闻与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景华;;网络环境与服务机制、服务质量[A];海峡两岸资讯服务与教育新方向研讨会大会交流论文[C];2002年

4 宋宣谕;;浅析数据库在全媒体新闻集团的应用与效益[A];2015中国传播论坛:“现代传播体系建设:融合与秩序”论文汇编[C];2015年

5 刘小学;许寿生;杨文革;;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北欧传播的主体特征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6 甄巍然;;传播者“质的研究”:情境中的意义建构[A];中国传媒大学第六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冯炜;;社会场景:传播主体的心理场[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8 ;微观权力视阈下的微传播责任研究[A];第三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2年

9 王岩玮;惠悲荷;王钰清;董传升;闫丽娜;;多重传播主体影响下的青少年运动员反兴奋剂认知研究[A];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15年

10 彭祝斌;胡艳;;数字化时代的媒介异化及应对策略研究[A];媒介秩序与媒介文明研讨会暨第二届新闻传播伦理与法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段丹洁;以优秀作品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2 李思乐 湖北中医药大学;四策略对外讲好中医故事[N];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

3 张伟 浙江省舟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法院新闻宣传需重视本地受众[N];人民法院报;2017年

4 记者 许琦敏;探索专业化标准化科学化医学传播[N];文汇报;2017年

5 程曼丽;国际传播主体探析[N];中华新闻报;2007年

6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际新闻界》编辑部主任 刘小燕;多维视角下的政府传播主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7 陈律;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N];光明日报;2013年

8 长沙学院 陈兮;如何实现核心价值体系的高效传播[N];光明日报;2012年

9 范周;非遗文化如何传之有道[N];贵州政协报;2018年

10 李万祥;“拍案”之前细思量[N];经济日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重建;有声语言传播主体创作自觉问题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

2 刘良初;课堂传播效果:研究的维度与理论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朱巧燕;转型期中国科学传播行动主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6年

4 李颖;民俗艺术的传播生态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刘小学;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北欧的传播[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6 全家悦;大众文化影响下党的意识形态传播路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7 袁会;公共事件网络谣言传播中的主体互动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8 蒋昕;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中的社交网络传播效果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9 马婧;民国商业美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10 李勃;新媒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维振;媒介智能化对新闻传播主体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2 洪玉娟;公共政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3 王杨晶;谁在“推转”中国:推特新闻中国形象传播主体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年

4 徐弯弯;大众化知识付费平台的传播特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年

5 刘璐;基于实现论幸福感的积极传播主体的媒介使用动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包卓;新媒体互联网社区传播主体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7 刘佳;微博新闻传播主体论[D];湖南大学;2013年

8 于芮苏;基于不同传播主体的微博风险呈现与沟通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7年

9 张进平;网络传播中的异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伟伟;科学传播的主体及其责任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063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6063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e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