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网络抗争研究:变迁、机制与消解

发布时间:2020-04-10 02:51
【摘要】:纵览中国社会曲折而漫长的变迁史,凡大规模、高频次集群抗争行为的发生与当时的政治权力、经济水平、文化环境等因素不无关系。当前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成长,转型期民众抗争行为的集中爆发,以及两者的相互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之后重要的指标特征。网络集群抗争行为发生的频度、烈度日渐上升;抗争行为的动员方式、组织方式不断创新;对社会结构良性发展的作用与反作用同时存在。在庞大的网民数量和强大的网络民意的影响下,网络政治很有可能演化为现实政治,这对于中国社会整体的转型与发展而言无疑是一把需要谨慎应对的双刃剑。 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危机意识,以近两年来中国社会频繁发生的网络集群抗争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事件类别”(社会民生、政府与政策、公共安全、言论事件)归属,精选2011至2012年间发生的四个社会显示度和网络影响力都排名靠前的网络抗议事件为样本,进行多样本案例实证研究。全文分五章十三节,以网络抗争的变迁、机制与消解为三大着力点,对网络集群抗争行为“缘何”衍生、“如何”激化以及后续“为何”消解等问题进行了相对系统的解答。 作为草根民众利益诉求的网络抗争,正在以一种无边界、低成本、虚拟化、围观性的行为模式快速膨胀,但是,网络民意的表达并不能够替代现实政治里的制度变迁。于整个社会大环境而言,在短期内推动和完善制度建设相对困难的情况下,鼓励和发展基于网络的民间参与,容忍并引导数字世界的合理抗争,并据此推行一个理性问责、宽容共治的运作模式,最终将其引入体制内作为实际决策的重要依据,才不失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新思路。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雷;刘曙光;;论网络政治动员[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裴宜理;阎小骏;;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J];东南学术;2008年03期

3 郭于华;“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研究农民反抗的底层视角[J];读书;2002年07期

4 万颖;;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理性反思[J];法制与社会;2009年23期

5 高恩新;;互联网公共事件的议题建构与共意动员——以几起网络公共事件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09年04期

6 杜骏飞;;网络群体事件的类型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9年07期

7 曾坚;对中国公民权利意识的历史考察及反思[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李金龙;黄峤;;挑战与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下的政府信息管理[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9 罗格·I.鲁茨 ,刘呈芸;法律的“乌龙”:公共政策的意外后果[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02期

10 杨久华;;当前我国网络群体事件发生的模式、趋势及其防范策略[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华;互联网社会动员的初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王文祥;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张蓉;网络民意表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4 向良云;非常规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216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6216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6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