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6 08:43
【摘要】: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受到了普遍重视,不仅学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也在政府、学校和社会团体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许多国家从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素质的战略高度出发,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中小学甚至大学的正规教育,并在制度上加以大力推进。目前,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媒介素养教育还未进入中小学教育。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的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在理论基础、教育实践、评介体系还是在师资培育上,其所累积的经验是相当丰富且具参考价值的。本文通过对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发展历史和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在义务教育课程中的实践进行研究和分析,期望为中国的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动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导论部分。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问题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写作的基本思路等,阐明了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第二章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论述了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意涵,厘清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意涵二者的意义、目的与精神,将媒介素养教育视为培育媒介素养的过程,初步归纳为“了解”与“批判”两个面向。分析了世界上媒介素养教育发达国家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现状和特色。第三章探究英国媒介素养教育早期的发展,将之划分为防疫取向、思辨取向以及反迷思取向三个媒介素养教育阶段,了解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轫与经过,分析影响与丰富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精英主义、英国文化研究、符号学、意识形态理论、霸权理论及生产与消费背景的研究。第四章试图从英国政府颁布的政策层面去了解媒介素养教育在英国的定位:在义务教育课程中实施,融入英国文化课程;且政府与民间共同合作开发教学资源,供教师与学生使用;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与教学进行了探讨,探讨方式为媒介素养教育关键概念、课程设计与安排、教学策略和评介。第五章分别从理论基础、政府政策与行政支持、课程与教学三方面对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评析,获得了对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四大启示,即理论引导媒介素养教育发展与实践、媒介素养教育须具备整体规划的理念、课程设计与实施需符合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与精神、完善师资培训体系。最后是思考与建议。
【图文】:

模式图,加拿大,模式图,媒体


对于媒介素养所认定的观点及态度(安大略省教育部对于媒介素养所持有之定义研究者于上一节中述说过),发展出一套强调批判性质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如图2-1所示,加拿大的媒介素养教育以“媒体建构真实”为主轴,强调信息的建构与再现涉及个人、组织、环境与目的等因素影响,媒体所生产的信息为媒体所欲描绘与架构的真实而非信息之原貌,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即藉分析与实践的方式,由“文本”、“受众”与“生产”三个面向教导学生解构媒体1.文本:本文是指各类型的媒体内容。通过讨论文本类型、互相比较不同类型文本间的异同,了解每种文本的叙事结构特色为何?如何表达所欲指示的意念?如何传递意识形态及隐含价值观念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了每一种文本都会产生从属的受众,如影迷、歌迷、漫画迷等;有时媒体文本的生产其实是为了产生特定的受众?,并靠贩卖某一形态的受众来获取利益,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广告卖的不只是商品本身而已。2?受众:因受众会依自身条件(如图2-1所示)检释文本信息

模式图,澳大利亚,模式图


?合法性图2-1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图资料来源:修改自 Media Awareness Network(2009)由加拿大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图来看,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强调探讨与分析“文本”“受众”与“生产”三个面向及彼此的交互影响,除此,亦重视藉由实践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创作文本,,并由实践过程再次省思与批判媒体建构真实,进而成为具备媒介素养者。2.3.2澳大利亚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的媒介素养教育^u始发|~。一些颇具远见卓识的学者在当时就积极呼吁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不同门类和不同层次的学科教育体系中,培养国民对媒介信息的思辨能力。通过近40多年的发展,澳大利亚媒介素养教育的领域已经从初等教育^u始逐渐推广到中等、高等教育领域,并以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正规课程为核心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20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大卫·帕金翰,宋小卫;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02期

2 张冠文 ,于健;浅论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13期

3 王灿发;谈谈我国两岸三地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张卫华;欧美媒介素养教育值得借鉴[J];新闻记者;2004年05期

5 张玲;媒介素养教育——一个亟待研究与发展的领域[J];现代传播;2004年04期

6 崔欣,孙瑞祥;媒介素养教育的大众化与实现途径[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年06期

7 古明惠;重视民众的媒介素养教育[J];新闻爱好者;2004年10期

8 南长森;简论公民的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4年11期

9 张开;中国首届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J];现代传播;2004年06期

10 张明炯;论公众媒介素养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樊亚平;;萌芽与非自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媒介素养教育探析[A];新闻学论集(第20辑)[C];2008年

2 张玲;;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媒体院校蓬勃发展的新理念[A];第四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和2005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韩莉;;论中西方媒介素养教育[A];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宋晓阳;;日本媒介素养教育现状[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5 谢小红;;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非自觉状态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6 李永健;李萍;;“博客”建构与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7 谢静;陈俊美;;共意建构:媒介素养教育行动的动员与组织——以复旦大学“媒介素养行动小组”为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8 曾娇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之探讨——以复旦大学媒介素养教育行动“小小看媒体”为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9 张冠文;;信息时代青少年媒介媒介素养教育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10 陈尚秋;;精英化的理念 世俗化的实践——刍议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保卫;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何村 耿文静 何村为;农村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任重道远[N];中华新闻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俞水;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实验[N];中国教育报;2009年

4 张淑华;让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走进课堂[N];郑州日报;2009年

5 冯恩大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系;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当下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王文科 赵莉 浙江传媒学院;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启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记者 吴重生;全国首家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会在浙江成立[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8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李先锋 董小玉;分层次推进国民媒介素养教育[N];人民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周韵曦;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被忽视的基础教育[N];中国妇女报;2012年

10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佘绍敏;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N];光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卢锋;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素珍;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3 刘晓敏;美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怿;大众文化传播视野中的中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D];湘潭大学;2008年

2 黄丽;我国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动因与实现形式[D];湘潭大学;2008年

3 邹鹰;论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雅灵;我国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及体系构建[D];浙江大学;2008年

5 张瑞静;发达国家及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6 刘赞;论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参与范式[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焦红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8 康强;中国受众媒介素养教育的困境和出路[D];湘潭大学;2009年

9 赵广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王彩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成才[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295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6295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8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