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正处社会转型期,社会文化价值观与社会心态都在发生着深刻转变,这一阶段,大众极容易缺乏安全感。《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7)》显示,当前社会总体安全感较低,整体社会情绪处于敏感易波动阶段。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加剧了这种不安情绪。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具有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个体传播相交融的“圈层传播”特征,“强连接”和“弱连接”混合交织,在社会转型期,尤其在特定公共事件中常常成为谣言传播的温床,正是由于这种传播复杂性使微信谣言的治理和自我净化的难度非常大。当前,微信谣言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微信谣言的类型和特点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本研究以近三年的微信谣言为样本进行文本内容分析,得出人身安全、食品安全、财产安全等安全类谣言是微信谣言的“重灾区”。安全感向来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在私密性较强的微信平台,公众对于安全问题的担忧,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了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使微信谣言呈现出可信度高、中介化效果显著等特征。本研究选取了2017年舆论影响力较大的两起谣言“棉花肉松”谣言与“雄安新区”谣言,采用“过程——事件”分析法对两起谣言的传播过程进行分析,并结合案例回溯分析的调查问卷,得出两起谣言的演变与扩散分别与恐慌、泄愤等情绪密切相关,微信谣言是一种社会心态的投射与社会性的应激反应。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微信谣言传播的一般规律,并总结出微信谣言的三级演变与扩散模式。研究进一步探析微信谣言背后的社会及心理动因,发现公众的不安、恐慌、泄愤等情绪均与“偏颇吸收”的心理机制有关,“偏颇吸收”在微信的“强关系”网络中有着异常强大的影响力,它促使微信谣言的文本内容及形式不断发生演变,进而唤醒公众的集体记忆,引发群体的“舆论共振”,使公众在短时间内聚焦于某一事件,从而引发舆情风暴。针对微信谣言的传播规律,辟谣时应注意把握谣言扩散的时间节点,在三级演变扩散的每一个节点,做出适当反应,快报事实、慎报原因、再报结果并及时跟进;选择多元化辟谣路径,做好自身平台辟谣的同时,重视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在微信谣言辟谣中的作用;依据“次级控制”原则,做好微信谣言的解释性控制;增强公众的科学理性与沟通理性,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拓宽沟通渠道。本研究共分为六大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并对国内外的谣言研究文献按照产生、传播、治理三部分进行总结梳理。第一章主要根据三年内代表性的微信谣言样本分析得出微信谣言的主要类型,将谣言按照文本内容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微信谣言的可信度强、传播的可能性大以及主题及文本特征明显等传播特点;第二章选取了2017年舆论影响力较大的两起谣言“棉花肉松”谣言与“雄安新区”谣言进行“过程——事件分析”,并结合案例回溯分析的调查问卷,分析微信谣言的演变与扩散过程;第三章进一步分析微信谣言演变与扩散的机制,并得出微信谣言的三级扩散模式;第四章结合具体案例探析微信谣言背后心理及社会动因;第五章提出了关于微信谣言辟谣时机及路径的选择,并从民众角度出发提出增强民众的科学素养,提高其理性沟通能力等治理措施。
【图文】:
各类谣言所占比重

微信谣言话题类型分布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东冬;;网络谣言的治理困境与应对策略[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2 任一奇;王雅蕾;王国华;冯伟;;微博谣言的演化机理研究[J];情报杂志;2012年05期
3 匡文波;郭育丰;;微博时代下谣言的传播与消解——以“7·23”甬温线高铁事故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2年02期
4 禹卫华;;从手机谣言到恐慌行为:影响因素与社会控制——基于第三人效果框架的历时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06期
5 陶国根;魏星河;;社会资本与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J];党政干部学刊;2011年10期
6 王琼;刘建明;;谣言研究的方法论述评[J];当代传播;2011年04期
7 张晓东;;手机短信谣言的传播学解析——以山西“等地震”事件为例[J];东南传播;2010年08期
8 周裕琼;;QQ群聊会让人更相信谣言吗?——关于四则奥运谣言的控制实验[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02期
9 周裕琼;;谣言一定是洪水猛兽吗?——基于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的反思[J];国际新闻界;2009年08期
10 杨令羡;;网络论坛谣言对“把关人”理论的挑战[J];青年记者;2008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雷霞;新媒体时代抗议性谣言传播及其善治策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年
2 陶长春;网络谣言对民意的表达与歪曲[D];武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栾玲玲;网络谣言的成因、传播特征及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2 洪磊;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谣言传播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
本文编号:
26459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645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