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微信的传播模式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05 04:45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人们的注意力逐渐从PC客户端转移到了手机客户端。用户期望通过QQ、MSN、移动飞信、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获得的不仅是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更希望这种信息的到达及互动能够更即时,更方便,更有效。微信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良好的反馈,仅3年时间用户早已突破了6亿,发展势头不仅早已胜过仍以PC客户端为主要平台的传统即时通讯软件,也超过了“米聊”、“飞信”等移动终端市场上的“前辈”。因此,对于微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从传播学角度对微信这一迅速发展的即时通讯类软件进行研究,在梳理了微信兴起的背景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后,对微信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本文还深入分析了已有的与微信相关的传播模式的特点,在借鉴已有传播模式基础上,结合微信自身的功能特点尝试构建出微信的传播模式,并对其传播模式进行了分析。为更清晰地描绘微信传播模式本文将分别对微信聊天情境下的传播模式与朋友圈社交过程中的传播模式进行研究。本文所构建的微信聊天情景下的传播模式重点分析了微信用户主体、微信客户端以及关系强度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此外,本文还分别从微观、宏观两个层面分析了微信朋友圈的传播模式。在微观分析中,本文侧重分析了信息从一个传播者到一个节点的传播行为,发现了信息在从一个传播者到一个节点传递过程中具有传播链条易断裂的特点,且在此环节关系强度对传播行为的影响依然很重要。另外,本文还分析了反馈对传播者既有倾向的影响。在微观层面基础上,宏观层面主要构建并分析了多节点传播中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网络,通过研究发现微信朋友圈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多元化,用户所属的“圈子”稳定性强,不易因信息的传递发生变化,且各级传播者的个人信息在逐级传播中被淡化。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结合微信的自身特点,借鉴前人对于传播模式的研究创造性地构建出了微信聊天情境下的传播模式图、相对于一个节点的微信朋友圈传播模式和微信朋友圈传播网,并结合这些模式的传播特点进行了分析,这是本文的特色所在。 本文更深的意图希望通过对微信这一目前来看较为成功的案例的分析,来探索当前受众需要,进而对未来通讯社交媒体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未来信息传播过程中,机器与技术将对整个传播过程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讯工具本身的特点和设计将会影响用户的选择。未来的通讯社交工具将是实用性和易用性的结合。
【图文】:

模式图,传播过程,模式,传播学


尽管传播过程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其所揭示的单相直线模式过于简单,缺少了反馈和互动环节,但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对后世传播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后来传播学五大领域的形成提供了思路。4.1.2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香农—韦弗模式对传播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而且对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引起了人们从技术角度进行传播研究的重视。但香农-韦弗模式原本研究的是电子通讯过程,缺少对传播过程中人的影响因素、社会因素等的分析。相对于人类复杂的社会传播过程而言,这种直线性的单向传播过程显得过于简单,缺少反馈,因此将其完全应用于传播学的研究并不十分恰当。

模式图,互动过程,模式,传播学


图 4.1.1 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尽管传播过程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其所揭示的单相直线模式过于简了反馈和互动环节,但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对后世传播学的研究的意义,为后来传播学五大领域的形成提供了思路。.2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香农式对传播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而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引起了人们从技术角度进行传播研究的重视。但香农-韦弗模式原本研子通讯过程,缺少对传播过程中人的影响因素、社会因素等的分析。类复杂的社会传播过程而言,这种直线性的单向传播过程显得过于简反馈,因此将其完全应用于传播学的研究并不十分恰当。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颖;;微信传播问题刍议[J];电影评介;2013年03期

2 陈鑫;;自媒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微信平台为例[J];中国传媒科技;2013年14期

3 匡冬芳;;半熟社会[J];IT经理世界;2011年19期

4 徐进;;微信开启后微博时代[J];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2年07期

5 孙晓娥;边燕杰;;留美科学家的国内参与及其社会网络 强弱关系假设的再探讨[J];社会;2011年02期

6 李南;;微信环境下的媒介融合[J];新闻世界;2013年04期

7 陆高峰;;从微博到微信[J];青年记者;2013年06期

8 刘洪梅;;微信:沟通改变生活——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传播学解读[J];青年记者;2013年23期

9 刘德寰;;我们都是“半熟人”[J];商界(评论);2013年06期

10 聂磊;傅翠晓;程丹;;微信朋友圈: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虚拟社区[J];新闻记者;2013年05期



本文编号:26495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6495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2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