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媒介环境学视域下微博的传播偏向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8 08:07
【摘要】:从伊尼斯的"时间/空间"的二元偏向论,到麦克卢汉的感官偏向论再到波兹曼的“广泛偏向论”,共同表明了随着媒介形式的不断更新、丰富与发展,媒介自身所带有的偏向产生的影响己经不容忽视。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传播和获取的平台,Web2.0和WAP、API等多种技术的融合赋予了微博复杂的传播偏向属性:信息既可以在空间传播上跨越地理界限,又可以在时间传播上实现即时性、获得持久生命力。此外,微博的交互性传播特征、强大的用户生产内容能力和多样化的传播手段的融合,使其还具备关系偏向、内容偏向和感官偏向的特征。为了进一步探究微博的上述传播偏向对于用户媒介使用态度和意愿的影响,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建构了传播偏向对微博用户满意度的影响的模型框架。研究发现,时空偏向、内容偏向、关系偏向和感官偏向对用户的满意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关系偏向对微博用户使用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内容偏向、时空偏向和感官偏向。其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web2.0时代微博的“弱链接”与“微内容”的传播特征,使得消息是镶嵌在关系中传播下去的,信息的形式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意义。此外,微博具备了强大的信息传播优势,充分满足了用户对内容生产和自我表达的需求。而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手段的普及从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用户对微博时空偏向、感官偏向的需求。从媒介环境学的角度来说,媒介本身所带的物理和符号特征带来了一系列传播的偏向,这种偏向决定了媒介所衍生出的各种社会事件和文化现象。针对微博不同的传播偏向所带来的问题,对新媒体如何健康良好发展提出一些策略建议。运营商应完善用户反馈,丰富社交形式,优化微博的使用感受,从而指导微博平台良性健康发展。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整合监管力量,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健全信息过滤机制和舆情监测体系。另外,提高网络行业自律,加强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才是帮助他们摆脱对媒介工具性依赖并合理利用媒介的长远之策。
【图文】:

通用模型


图 1-1 使用与满足理论通用模型“使用与满足"理论诞生之时,所研究的对象主要针对报纸、广播、电视。这时候受众仅仅是作为单纯的信息“接收者”。然而在 Web2.0 时代及社会化网络环境下,受众不仅仅满足于获得信息,还借助媒介进行信息的转发、收藏、分享等信息再加工或者发布、原创信息等活动。用户从信息“接受者”逐渐转变为“使用者”,这虽然仍属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范畴,但是由于新媒介中受众角色发生了变化,仅研究作为信息接收者对传统媒体的"使用与满足”已经不符合新媒体受众“传受合一”的特点。因此使用与满足理论仍然可以解释在社会化网络环境中的用户网络使用行为习惯,但是要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微博的媒介特性,对此模型进行完善。第二节 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一 研究模型建构

模型图,研究模型


使用意愿是指微博用户或潜在使用者对于媒介平台提供的各种资讯和服务的主观评价,,反映了用户个人对于该媒介使用行为的态度。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态度与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因果联系,而且不少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本研究对使用意愿与使用行为之间的关系不再进行假设,而是将用户使用意愿作为测量用户最终使用行为的指标。综上,本研究构建了如下模型图。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新鑫;;微信“皮肤”:大学生社交的新型环境浅析——基于麦克卢汉媒介环境学说的解读[J];江苏教育宣传;2016年02期

2 胡志福;;浅析新时代媒介环境下新闻的真实性[J];传播力研究;2019年01期

3 陈柯伶;;媒介环境学视角下重新发现新新闻主义[J];采写编;2017年06期

4 韩永青;;媒介环境素养研究:背景、内容、范式与价值[J];新闻爱好者;2018年07期

5 周文慧;;当代媒介环境下的“物化”表现及探讨[J];电视指南;2017年10期

6 张盟初;;媒介环境学与女性主义[J];电视指南;2017年24期

7 李永智;;媒介环境学视域下的教育信息化2.0[J];新闻爱好者;2018年09期

8 韩晓芳;袁文丽;;新媒介环境下媒体的社会责任[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7年01期

9 王玮;谭可可;;新媒介环境下传统写稿人的角色转换[J];中国出版;2016年23期

10 李志萍;;基于新媒介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如何提高学生媒介信息素养[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John Hartley;;创意产业:新媒介环境下一个概念的演变(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单鹏;;媒介环境学视角下的新媒体艺术传播[A];中国传媒大学第六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高昊;薛宝琴;;新媒介环境中灾难事件舆论危机的特点与成因[A];中国传媒大学第六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新媒介环境下公共行政实践的新形式:微博破案[A];第三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2年

5 郑维东;佟菁菁;;复合媒介环境下的受众行为洞察[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6 施琳玲;;论新媒介环境下的媒体情绪与科学精神——基于对泉州“婴儿被烤死事件”的分析[A];第八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7 谢清果;王昀;;特权现象与媒介环境关系的历史演进脉络——从“混沌”到“制衡”的结构视角[A];2013福建省传播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施琳玲;;论新媒介环境下的媒体情绪与科学精神——基于对泉州“婴儿被烤死事件”的分析[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2013年

9 王艳玲;;浅析媒介环境下影视文化的生存与发展[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10 周岩;;媒介形态发展与媒介认识思想之变迁[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何道宽;下一个世纪的朋友[N];科学时报;2011年

2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唐远清 河北大学一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 梁颐;新媒介环境中信息提取的变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3 蒋原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媒介环境改变舆论的形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王春莉;电视媒介环境与青少年成长[N];黑龙江日报;2004年

5 陈靖 郭颖;媒介环境的失衡和平衡[N];中华新闻报;2004年

6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高宪春;新媒介环境下舆情事件的生成及扩散[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

7 周丽锦 尹振宁;定位抑或追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山西经济日报社 王佳丽;新时代媒介环境下如何做好新闻报道[N];发展导报;2017年

9 谢建东;媒介环境治理应该常态化[N];云南日报;2016年

10 本报记者 虞宝竹;洞察复合媒介环境下的受众行为[N];中华新闻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瑶;媒介环境学视域下的数字阅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2 王彤;媒介环境学视阈:1910-1920年间《小说月报》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3 陈晓洁;媒介环境学视阈下文学与媒介之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王春鸣;新媒介环境下的文化症候[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申畅;媒介环境视阈下文学创作的职业化之路[D];吉林大学;2014年

6 矫雅楠;作为媒介的孔子学院[D];山东大学;2016年

7 李琦;多元媒介环境下的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滕育栋;报纸与革命—第一国际机关报研究(1864-1872年)[D];复旦大学;2014年

9 李东;作为变革诱因的新媒介[D];武汉大学;2014年

10 王兴一;健康类平面媒体的议题变迁与启示[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冰洁;媒介环境学视域下微博的传播偏向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2 刘美忆;从文字到口语:“福尔摩斯”的媒介环境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3 杨恬;媒介环境学视阈下的移动短视频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8年

4 周梦婷;媒介环境学与符号学:媒介环境的符号视角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5 陈弦歌;媒介环境学视域下的精准扶贫问题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8年

6 李华芳;数据新闻的演化及其社会互动[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7 熊若柳;基于社会实践理论的微信场域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7年

8 熊汗语;新媒介环境中相声艺术传播研究[D];南昌大学;2017年

9 董皓;媒介环境学视域下技术与人的关系及嬗变[D];福州大学;2016年

10 周闻杰;媒介环境学视域下网络社区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543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6543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8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