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项目微信公众号传播特色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9 11:06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和媒体多元化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正不断增加,与体育产业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21世纪属于互联网的时代,因此诞生了许多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就是其中一种。这些新兴社交媒体符合年轻人的媒介使用方式与习惯,呈现出了极其迅猛的发展趋势。并且与体育赛事产业逐渐融合,形成了体育赛事产业和大众传播媒介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格局。虽然国内体育赛事与体育产业发展深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但是对体育赛事的媒介运营还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缺乏对大众传播媒介与体育赛事之间的深层认知。就排球而言,在中国,排球项目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因而排球赛事和排球新闻往往是受众喜闻乐道的元素。我国在排球项目的新闻报道过程中,也不断运用最新的传播媒介,给受众带来最及时的新闻信息。微信公众号的诞生,满足了受众在手机端上观看赛事直播和获得新闻信息的需求。不过横向比较下,排球项目在报道力度上仍是处于落后。为了促进排球运动的发展,完善排球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改善排球项目的新闻报道现状。笔者认为,微信公众号作为时下最流行的新兴媒体,对于排球项目的新闻报道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重点研究目前微信公众平台里关注度较高的几类排球项目微信公众号,在传播特色方面,发现以下特点:目前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了国内排球赛事转播的主力渠道;新媒体传受关系逐渐淡化,运动员摇身一变,也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发布者;更多球队为了自身发展需要,开始进入微信公众平台,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引导受众舆论;针对受众的专业知识日益丰富的现实,排球微信公众号信息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新闻工作者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传统媒体相比,微信公众号的信息针对性更准确,传播效率更高,不过微信公众号的“把关”制度应该重建,信息来源也应该更真实。与传统媒体相比,排球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娱乐化、同质化严重。这些特点对于排球项目及其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综述法、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分析法。针对排球微信公众号体现出的传播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排球项目及其微信公众号今后发展的方向应该从自我监管和法律监管两方面入手狠抓公众号的传播内容,以求发布更为优质的新闻内容;微信公众号应该建立与赛事的联系,以获得更多更快更真实的信息;既要获得独家信息,也要注重新闻的二次传播,开拓出一条以新媒体为主的特色报道模式。
【图文】:
排球微信公众号受众性别比例(数据来源:百出,排球人口的性别分布为男女基本平等较小,属于基本持平状态。搜索“微信公众,其中男性占 61%,女性占 39%。统观念里是一项性别化的运动,由于 80 年体在报道方面有所偏向,给观众留下了比
图 2 排球微信公众号受众年龄分布(数据来源:百度指数)上图结果可以看出,,排球微信公众号的受众人口年龄主要集中在 3,属于叫成熟的壮年阶段。这类年龄阶段的人群身体强健,热爱运丰富,因此成为从事排球项目的主力军,也是排球微信公众号受众外,20 至 39 岁以及 40 至 49 岁也拥有数量庞大的排球受众人口,在 20%左右。而 19 岁以下及 50 岁以上阶段人数较少,所占比例也球微信公众号受众呈现成熟化的特点,因此排球项目微信公众号在以尽量贴近受众口味。其中 30 岁以上年龄段的受众接近八成,这着中国排球的成长,完整地见证了中国排球从起步到辉煌的全过程众特点的新闻报道,可以有效满足受众需求。 排球受众地区分布与联赛举办省份存在对应性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206;G842
本文编号:2656045
【图文】:
排球微信公众号受众性别比例(数据来源:百出,排球人口的性别分布为男女基本平等较小,属于基本持平状态。搜索“微信公众,其中男性占 61%,女性占 39%。统观念里是一项性别化的运动,由于 80 年体在报道方面有所偏向,给观众留下了比
图 2 排球微信公众号受众年龄分布(数据来源:百度指数)上图结果可以看出,,排球微信公众号的受众人口年龄主要集中在 3,属于叫成熟的壮年阶段。这类年龄阶段的人群身体强健,热爱运丰富,因此成为从事排球项目的主力军,也是排球微信公众号受众外,20 至 39 岁以及 40 至 49 岁也拥有数量庞大的排球受众人口,在 20%左右。而 19 岁以下及 50 岁以上阶段人数较少,所占比例也球微信公众号受众呈现成熟化的特点,因此排球项目微信公众号在以尽量贴近受众口味。其中 30 岁以上年龄段的受众接近八成,这着中国排球的成长,完整地见证了中国排球从起步到辉煌的全过程众特点的新闻报道,可以有效满足受众需求。 排球受众地区分布与联赛举办省份存在对应性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206;G8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旭东;董成双;;浅谈微信公众号的推广及传播[J];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17期
2 黄楚新;王丹;;微信公众号的现状、类型及发展趋势[J];新闻与写作;2015年07期
3 幸晖晖;;媒体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特色与发展短板探析[J];老区建设;2015年12期
4 吴中堂;刘建徽;唐振华;;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杂志;2015年04期
5 宋全成;;论自媒体的特征、挑战及其综合管制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03期
6 谢文亮;;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创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年01期
7 申金霞;;自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探析[J];今传媒;2012年09期
8 胡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意见领袖?[J];新闻记者;2012年09期
9 常淑茶;;图书策划编辑队伍建设与管理[J];科技与出版;2010年05期
10 聂恒玉;;如何提升新闻的二次传播价值[J];新闻战线;2008年12期
本文编号:26560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656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