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业神话的“跨国旅行”:中国新闻界对水门事件的“集体记忆”(1978-2018)
发布时间:2020-05-10 07:10
【摘要】:本文以中国新闻界对水门事件的集体记忆为研究对象,探讨新闻业神话的跨国旅行,并使用Isabel Jijon提出的全球记忆类型学框架,把握新闻界全球记忆的形构机制与逻辑。本文发现,中国新闻界在1978-2018年间建构了三种关于水门事件的叙事版本——“财团或政党争斗”、“新闻界揭丑不力”与“新闻界'孤胆英雄'”。在1978-1991年间,新闻界或策略性地挪用“财团或政党争斗”叙事,批判资产阶级新闻业的虚伪性,树立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权威;或建构起“新闻界揭丑不力”叙事,谨慎地将西方新闻业与新闻理念介绍到国内。在1992-2012年间,新闻界建构起“孤胆英雄”的神话叙事,在中国新闻专业主义渐趋形成的2001年前后,开始加入全球阐释社群,将水门事件奉为新闻专业主义范例,规范中国新闻业的专业实践。在2013-2018年间,新闻界把对水门事件本身的记忆减至零光片羽,却将其与2013年《华盛顿邮报》收购案进行因果连缀,在全球传统媒体盈利危机下挖掘水门事件所象征的媒体品牌的商业价值,生产出大量关于中国新闻界转型的讨论。在理论层面上,全球记忆类型学框架提出,地方共鸣与全球显著性是影响全球记忆呈现的两大变量,地方共鸣的力量更为强大。在新闻界的全球记忆中,本文验证了这一既有发现,并将中国新闻界的地方共鸣划分为三大层次——国家意识形态、新闻业的专业能动性、新闻业的商业盈利。西方新闻业故事越符合地方共鸣,越能得到中国新闻界的策略性挪用。国家意识形态的力量始终最为庞大,它可以压制新闻业的专业能动性需求。新闻业的商业盈利需求在传统媒体面临盈利危机后变得尤为显著,体现了中国新闻业文化的变迁。基于新闻业的专业能动性需求,新闻界常常通过记忆本国或他国的新闻业故事,树立新闻业的专业边界,维护新闻业的文化权威。不论本国的还是他国的新闻业神话,都因其突显主体的能动性力量而拥有独特的情感动员能力。两者的区别在于,本国新闻业神话具有更强的地方共鸣,它们使西方新闻业神话逐渐脱离新闻界的视野,阻碍新闻界的全球身份认同。但是,当本土缺乏合适的记忆资源时,西方新闻业神话则会被重新激活。将西方新闻业故事与当下进行因果关系连缀,可以生产出崭新的文化遗产。但这一遗产往往缺乏稳定性,它既会被质疑因果关系的有效性,也可能因为跨国新闻环境的差异,在中国无法获得地方共鸣。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219.2
本文编号:2656941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21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楚洁;;媒体记忆中的边界区分,职业怀旧与文化权威——以央视原台长杨伟光逝世的纪念话语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5年12期
2 李红涛;黄顺铭;;传统再造与模范重塑——记者节话语中的历史书写与集体记忆[J];国际新闻界;2015年12期
3 杨伯溆;;媒介融合与国家介入的意义——以新媒介平台新浪微博为例[J];当代传播;2015年05期
4 丁方舟;;“理想”与“新媒体”:中国新闻社群的话语建构与权力关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03期
5 邓建国;迈克尔·舒德森;;我对新闻业未来谨慎乐观——迈克尔·舒德森学术访谈[J];新闻记者;2015年02期
6 黄顺铭;李红涛;;在线集体记忆的协作性书写——中文维基百科“南京大屠杀”条目(2004-2014)的个案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01期
7 周海燕;;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检讨与反思[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09期
8 白红义;;新闻权威、职业偶像与集体记忆的建构:报人江艺平退休的纪念话语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4年06期
9 陈楚洁;袁梦倩;;新闻社群的专业主义话语:一种边界工作的视角[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05期
10 张志安;甘晨;;作为社会史与新闻史双重叙事者的阐释社群——中国新闻界对孙志刚事件的集体记忆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01期
,本文编号:26569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656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