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访谈中话语缓和的语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1 04:50
【摘要】: 语用缓和(mitigation)是一种常见的语用现象,涉及对格莱斯会话原则的违背以及非常规会话含意的产生,因此它是一个有趣的、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语用缓和也是一种形式多样的语用策略,其目的是通过顺应各种语境因素及相关社会规约对话语内容和方式的制约,实现人际及交际功能。尽管如此,语用缓和现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体现在它的众多功能没有被发现,工作机制没有得到有力的解释。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日常交际中的语用缓和现象进行多维度综合考察。本研究以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的转写文本为语料,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尝试回答以下问题:一、语用缓和有哪些策略?二、语用缓和受什么语境因素的制约?三、语用缓和可以实施什么功能?四、语用缓和的工作机制是什么? 本研究将语用缓和定义为说话人为了达到其交际目的而采取的弱化施为力度、减缓负面效果的策略。这是一个涉及双重标准的严式定义,一方面要求满足弱化施为力度的条件,另一方面要求能够淡化某个负面效果,只有这样才可称为语用缓和。与以往众多定义相比,严式定义可以分离出典型的语用缓和实例,使研究更趋系统,易于驾驭。严式定义的双重标准不必同时显现,多数情况下只显现一个标准,另一标准隐含其中。 受Austin(1962)言语行为三分法的启发,我们首先将语用缓和分为命题型缓和、施为用意型缓及成事效果型缓和。命题型缓和与施为用意型缓和直接作用于施为力度的弱化而间接导致负面效果的减缓,成事效果型缓和则直接作用于负面效果的减缓而间接表达施为力度的弱化。语用缓和是一个调整、优化交际双方权利、义务分配的动态过程,其结果必然是消除、淡化负面因素的影响,加强正面因素的作用,使交际走向成功。可见,凭借同步弱化的工作原理,施为力度的弱化导致负面效果的消除,从而满足严式定义的双重标准。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本研究发现施为力度弱化的方式或负面效果淡化的方式有一定的规律性,据此可将语用缓和进一步分为若干子类。例如命题型缓和下辖弱陈语、理据语、附加问句、模态词及主观语,其中弱陈语作用于命题内容的模糊性,其余的作用于说话人命题态度的不确定性;施为用意型缓和包括放弃申明语、自贬语、事实声称语及犹豫话语,其中放弃申明语最明确地表示放弃施为用意,余者次之;成事效果型缓和策略包括简单预测、显露担忧、认罚及劝阻,其中劝阻最直接体现说话人对成事效果的控制,余者次之。这些发现有助于克服以往研究偏重命题型缓和策略的局限,加深我们对语用缓和现象的认识与理解。 语言使用是不断做出语言选择以顺应语境因素变化的动态过程,语用缓和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乃顺应权势、负面情感、争议、禁忌及价值理念等语境因素的结果。一方面,这些因素时常伴随着语用缓和现象的发生,说明他们之间有着某种自然的联系,甚至有些因素(例如负面情感)是语用缓和的直接作用对象。另一方面,许多社会规约要求说话人在面临以上因素时必须弱化己方话语力度,以维持人际、交际层面的语用均衡,否则说话人将被视为另类,遭到社会拒斥。这种利弊关系是说话人采取语用缓和以顺应社会规约的理据。再者,语用缓和常常以话语定性的形式出现,而定性标准常常是与这些因素相关的社会规约,这说明语用缓和是社会规约在语言现实中的折射,是社会规约即将被违背时的预防措施或事后补救措施。通过大量的例证分析,本研究发现不同的语境因素以其特有的方式制约语言交际,导致特定语用缓和策略的使用。譬如听话人的权势使他享有更多的话语权限,承担更多的话语义务,这就使得说话人采用附加问句、放弃申明语等策略限制自己的话语权限与义务;听话人的负面情感常常得到说话人的同情与理解,从而使说话人采用自贬语、放弃申明语及显露担忧等策略;争议迫使争议的一方尊重另一方的不同意见,导致他更多地使用主观语与模态词;禁忌是不容随意违背的,说话人应尽量避免它,如不然则需申明、致歉,因而说话人多采用放弃申明语或者自贬语;像谦虚、诚实与内敛等价值理念要求说话人采用主观语或放弃申明语以表明自己崇尚这些价值理念。本研究还发现,不同的访谈参与者使用语用缓和来顺应不同语境因素的制约。主持人主要以附加问句、放弃申明语来顺应嘉宾或客人的权势,以自贬、放弃申明、显露担忧来顺应客人的负面情感;嘉宾主要以主观语来顺应观点分歧与价值理念;现场观众主要顺应客人的负面情感及自身吐露心声的愿望,他们采用的策略多为主观语和事实声称语“实话实说”。 语用缓和的功能包括人际功能与交际功能。所谓人际功能是指语用缓和在维持、改善人际关系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交际功能指它对提高参与度与交际效果所产生的正面影响。在人际层面上,语用缓和发挥着维护形象、安抚情绪、增进感情的作用,在交际层面上可以实施邀约、话轮操控、说服等功能。大量的例证表明这些功能是不同的参与者以不同的缓和策略顺应不同语境因素制约的结果。譬如,形象维护功能是主持人或者嘉宾以自贬语、放弃申明语、主观语等策略顺应禁忌话题与价值理念的结果;情绪安抚功能集中体现于主持人以自贬语、放弃申明语及显露担忧等策略对客人负面情感的顺应;感情增进功能主要源于主持人以附加问句对客人拘谨心理的顺应;邀约功能则源于主持人以附加问句、放弃申明语等对嘉宾或客人的权势进行的顺应;话轮操控功能借助语用缓和的施为性、商讨性,特别是通过制造心理期待得以实施,体现现场观众对有限发言机会的顺应;说服功能是一切缓和策略旨在达到的终极交际目标。 综合诸方面的发现可以总结出如下规律。第一,由于主持人主要关心嘉宾和客人的参与度,而附加问句是实施邀约功能的主要手段,因此它成为主持人的专用缓和策略。第二,主观语“个人认为”主要为嘉宾所用,这是嘉宾之间意见差异很大但是他们力求互不干涉的结果,同时显示嘉宾意欲保持谦虚的姿态。第三,诸如“我认为”、“我有个观点”等主观语是观众喜用的策略,其动因是抢占发言的机会。第四,事实声明语“实话实说”是参与者通用的策略,原因可能是节目的成功已使它成为时尚。 语用缓和与移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缓和语在语义上与说话人的意图存在明显的反差(话不尽意、不关联、冗余、矛盾),这意味着说话人正站在听话人的角度替他道出心声,反映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情感趋同以及说话人的利他情怀,即说话人对听话人的移情。另一方面,说话人意识到己方施为用意不合时宜,但“明知不可言而言之”,旨在让听话人也能够对说话人移情,亦即站在说话人的角度看待事物,情感趋向说话人,对话语作有利于说话人的解读。两相结合构成说话人的移情意图。从元语用的角度看,说话人通过语用缓和明确地向说话人传递这个移情意图,希望听话人能识别并配合这个意图,以实现语用缓和的各项功能。通俗地说,说话人向听话人传递一个元语用信息,表明说话人在一般情况下或其他语境下会同意听话人的看法,但是在当前语境下他希望听话人能同意他的看法。换句话说,说话人利用语用缓和阻止听话人从自己的角度对话语作常规解读,同时敦促他从说话人的角度作移情解读。为了更好地揭示语用缓和的机制,本研究提出“移情顺应”的概念。顺应是以利己为取向的,移情是利他的,语用缓和则是利他、利己的综合体,因此移情顺应揭示了语用缓和先利他后利己、利他为手段利己为目的的本质。这个概念比较充分地解释了语用缓和策略的使用及其功能的实现。从策略的角度讲,语用缓和的使用是说话人移情顺应语境因素的结果,也就是说语用缓和反映出说话人在面临语境因素的制约时不仅要考虑如何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还要考虑听话人对该因素的视角与情感。如果说话人只是顺应语境制约而不对听话人移情,鉴于顺应的利己取向,他可能会选择语用加强而不是语用缓和,可见非移情顺应不能解释语用缓和现象的发生。从另一个角度看,功能的实现是听话人移情顺应说话人缓和策略的结果,也就是说听话人要站在说话人的角度来看问题才有可能设身处地感受说话人的话语,才有可能相信他的话语或实现其他功能,可见移情顺应的作用也是明显的。如果听话人只顺应缓和策略而不对说话人移情,他可能受制于己方视角,不可能对话语作出有利于说话人的非常规解读,因而使语用缓和的功能无法实现。 总之,语用缓和是一种多维度现象与多功能语用策略,值得我们对它作全方位的深入研究。本研究从策略,语境制约、功能、机制等方面对语用缓和作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其发现是有限的,可谓“冰山一角”。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更深入的研究成果问世。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222;H13
本文编号:2673749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222;H13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卫春艳;;缓和性话语趋同取向的语用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期
2 毛延生;裴天元;;女性话语假说的微观验证——以汉语中的语用缓和语为例[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3 袁丽娟;;冲突性话语中的语用缓和研究概述[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晓炜;语言力视角下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话语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刘洋;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缓和语习得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3 蒋帅;顺应论视角下电视访谈节目中幽默语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3年
4 罗窈;一项语用学研究:电视访谈中奥巴马总统的礼貌策略和身份构建[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陈靖;汉语互动交际中笑的语用功能:会话分析的视角[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737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673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