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环球时报》逆势生长的新闻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27 00:38
【摘要】:面对新媒体迅速崛起,纸媒的发展陷入困境,而作为国际时政日报的《环球时报》却以240万份的单期发行量,高达84.76亿元的品牌价值实现了逆势生长。《环球时报》的逆势生长蕴含着丰富的新闻学要素,而这些要素又主要体现在其新闻理念、新闻业务、媒介管理等方面。《环球时报》1993年至2015年这22年逆势生长的历程表明,其总是不断根据时代变化和市场需求,调整发展策略,创新表现形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报道风格和模式。在办报理念上,履行差异化战略,确立了精准的市场定位,即“我国唯一的综合性国际新闻日报”;同时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受众心态,树立了“报道多元世界,解读复杂中国”的办报宗旨,在政府、市场和新闻规律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平衡点,获得官方、民间的广泛认可。在新闻业务上,《环球时报》依托《人民日报》的优势,力求打造雄厚的采编实力,为读者第一时间提供原汁原味的国际新闻;同时坚持内容为王,注重特色开发,摸索出了独特而瞩目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其火爆直白的新闻标题、别具特色的头版头条、爆炸性的独家报道、兼备深度和思辨性的深度报道、勇于触碰敏感话题的社评等是支撑《环球时报》逆势生长的核心力量,而其自成一家的版式、口语化的语言为《环球时报》在市场竞争中增强了识别度;在媒介管理方面,《环球时报》以人为本,建立了高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实现开门办报,开展立体化经营,这些高效的管理举措为《环球时报》的逆势生长提供了强大的催力。《环球时报》之所以实现广告和发行的双逆势生长在于它的办报理念和导向符合中国目前的发展状态和大部分民众的心理,而其非官方的、活跃的、新锐的报道方式以及科学现代化的管理为其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有力地应对了新媒体的冲击。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解决:平衡好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两者的关系,多报道弱势群体、公众知情权等公共题材;在报道中应坚持客观公正,提高新闻专业主义素养;在议程设置方面,应把握主动权,设置“媒体问”议程,树立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在新媒体融合方面,需在内容、渠道、编发等实现与新媒体的全方位融合对接,以此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21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环球时报》06的日报战略[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年01期

2 郑娜娜;;市场化报纸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从《环球时报》一个新栏目说起[J];新闻战线;2007年01期

3 胡锡进;;环球时报社评是怎么写出来的[J];新闻与写作;2011年05期

4 马寅桂;;英文《环球时报》的编辑特色[J];青年记者;2013年18期

5 赵允芳;;以“大道”舆论制衡“小道”消息——从《环球时报》等的社评重新认知党报社论功能[J];传媒观察;2013年12期

6 张广育;人类历史竟不足两千年[J];咬文嚼字;1997年10期

7 肖岩;更新快 定位准 选题新 开掘深——发展中的《环球时报》[J];报刊管理;2000年06期

8 叶文平;;九年跨越三大步——浅析《环球时报》创新超越之路[J];中国报业;2002年02期

9 周莉;;1997-2001年环球时报版面分析[J];中国报业;2002年02期

10 朱盛中;;何崇元与《环球时报》[J];新闻天地;200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吕鹏飞;;中印缅孟经济走廊浮出水面[A];西南汽车信息:2013年第6期(总第327期)[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明四新;环球时报:一张水到渠成的日报[N];中华新闻报;2006年

2 记者 陈向荣;曾存会见《环球时报》考察组一行[N];克孜勒苏报(汉);2012年

3 苏利平;《环球时报》的办报特色[N];中华新闻报;2000年

4 国际金融报 苏利平;《环球时报》的办报特色(下)[N];中华新闻报;2000年

5 《环球时报》总编辑 胡锡进;《环球时报》:用中国人的视角看世界[N];中国邮政报;2006年

6 记者 马国仓;发行和广告收入“双过亿”“环球时报现象”引人关注[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7 苏利平;《环球时报》的办报特色(上)[N];中华新闻报;2000年

8 岳平;环球时报善于报道“他山之石”[N];中华新闻报;2004年

9 王刚;“环球时报现象”研讨会举行[N];中华新闻报;2004年

10 宣文;环球时报精心组织报道“他山之石”[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缪璐;《环球时报》社评的民族主义话语分析[D];苏州大学;2015年

2 陈丽娟;《环球时报》的民族主义呈现分析[D];复旦大学;2014年

3 刘婷;《环球时报》逆势生长的新闻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苏利平;《环球时报》办报特色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万明;《环球时报》“国际论坛”版言论框架研究(2000-2011)[D];暨南大学;2012年

6 向兢;《环球时报》德国国家形象的呈现与建构[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年

7 孟珊;《环球时报》中的日本形象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8 张卉;《环球时报》关于“3.11”地震的报道呈现的日本形象[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3年

9 刘娜;《环球时报》国内议题社评研究(2009.4-2014.3)[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10 胡杨;《环球时报》中英文版对美国形象的构建[D];内蒙古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826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6826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2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