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转向:地铁作为城市传播符号的建构与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11 08:58
【摘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逐渐出现了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的“空间转向”。传播学因其跨学科产生背景和研究传统也日益重视空间层面的研究,媒介地理学、空间传播学、城市传播学等新的跨学科研究丰富了传播学的研究面向和想象力。本文尝试在在城市传播学的视域下,把地铁作为一种符号进行建构与分析,探讨地铁在能指和所指层面所具有的空间、媒介和文化属性,阐明地铁对城市发展的表征作用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呈现,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地铁作为城市传播符号,可通过流动建构、万物互联、文化传播等策略增加地铁空间的体验性、地铁媒介的参与性,增强地铁在城市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可见性,更好的服务于城市文化的建构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206;F570
本文编号:2707676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206;F57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翁冰莹;;欧洲哲学的“空间转向”与布尔迪厄的“场域”存在论[J];东南学术;2015年04期
2 吴雁;;空间理论视阈下的城市大屏幕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3 卢春雷;;霸权、话语建构、反极权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空间转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4 胡大平;;地理学想象力和空间生产的知识——空间转向之理论和政治意味[J];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04期
5 崔波;;刍议城市传播研究的空间进路[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6 卞友江;;空间转向和“后现代”地理学的兴起[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7 林敏;洪长晖;;外滩:一个符号的所指变动与空间政治[J];新闻界;2013年11期
8 张梅;李厚羿;;空间、知识与权力:福柯社会批判的空间转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03期
9 张敏;张捷;姚磊;;南京大学文化地理学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13年01期
10 李蕾蕾;;媒介—空间辩证法:创意城市理论新解[J];人文地理;2012年04期
,本文编号:27076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07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