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英尼斯时空偏向视域下的文学传播媒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7 08:59
  在媒介日益发展的今天,拥抱新的媒介技术成为文学获得新的艺术生命的有效渠道。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媒介,媒介的核心功能是传递信息,由信息的媒介走来,文学的媒介在保留信息传递功能的同时又衍生出了新的文学表达规则和新的文学类型。论文拟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来搜集整理各类文学传播媒介相关的历史文献,来对文学传播媒介的时空动向及其发展脉络作出梳理,以解答文学与媒介价值上的是如何共通与双向同构发展的问题。传播学著名学者麦克卢汉在《文化是我们的产业》中有这样一句话“鱼到了岸上才知道水的存在”,虽然其讨论的重点是人对于技术所创造的环境的感知,但论文认为这种对于媒介环境的敏锐感知对文学活动研究也是大有裨益的。媒介塑造这环境,媒介也体现着我们对于时空认知的变化,英尼斯的理论在这一点上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文学传播具有明显的媒介时空偏向特征,文学的传播也在时空上不同的价值诉求,具有文学传播媒介的选择除了作用于文学自身的时空问题之外,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文化发展形态的进程,这种影响触发了许多文学传播现象,并从一些侧面表现出了该媒介主导下的文学传播活动特征。论文首先介绍了英尼斯传播的偏向理论,考察了其理论诞生的背景和分层解释其理论的内容及对于文学传播媒介研究的意义,指出文艺作品作为人类情感表达的媒介在价值维度与媒介技术交互,解答新的文学现象背后的原因就必须透过媒介的时空偏向理论,找到其背后对于人类感官的刺激部位,并阐释其审美价值。第二部分,论文对于文学传播媒介的发展阶段应用时空偏向理论做出了划分。通过对于口头文学媒介时期、书面文学媒介时期、网络文学媒介时期,透过文学对于媒介的时空诉求,洞察了二者在价值追求上的勾连。文学的时间价值体现在“立言”上,实际上是一种传承意义上的传播,而空间的传播价值实际上是在不断地扩大的,这两种价值的变迁导致了媒介的选择和偏向,并随着网络文学的到来进而进入新的纪元。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论文沿用了波兹曼对于英尼斯理论的阐述,他认为传播技术导致了三种结果,即它们改变了人的兴趣结构、符号类型和社区的本质。从而揭示了媒介变迁对于文学传播活动的影响和时空再平衡与媒介赋权及其文学表现形式。表现出了读者的兴趣倾向和符号偏好还有文学的社群发展,对于文学传播作出了全面的分析。第五和第六部分,论文阐释了新的媒介向文学传播与生产媒介复合发展的现状,并揭示了在后现代时空下文学审美与创作的新情况与新价值。后现代是一个时间观念也是一个空间观念,和现代主义关注时间性和历时性不同,后现代主义更多地关注空间性和共时性,同时强调时空的相对性质,并把空间当作社会关系的策源地,这种时空观念释放在在文学这一人类文化与情感的表达方式中就形成了三个特殊的文学现象:互动文本与机器写作以及传感器文学。时间上和空间上经验的大跨度内容在同一文学文本中出现,又统一于审美的必须,媒介的时空偏向成为宏观把握该现象的线索,以媒介时空审美为核心的生活化审美研究成为下一阶段的重点。论文中使用了部分中国古代典籍,以期通过西方理论浅析中国文学传播的规律与现状,从媒介发展的角度来洞察中国文学活动中对于追求时空价值的变化。透过媒介看文学,透过时空看媒介,论文以期通过交叉的视野关注文学发展的问题,在媒介研究日益升温的今天,以时空的厚重为文学的媒介研究提供更多值得深思的视角。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0;G20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价值
        1.研究缘起
        2.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一、英尼斯的时空偏向理论的形成和基本内容
    (一)英尼斯传播的偏向理论形成的背景
    (二)英尼斯传播的偏向理论的内容
二、偏向的参与:文学传播的媒介环境学解读
    (一)文学传播的媒介变迁
    (二)文学传播的时间诉求
    (三)文学传播的空间问题
三、偏向的影响:媒介变迁对于文学传播活动的影响
    (一)读者的兴趣结构
    (二)文本的符号类型倾向
    (三)文学传播中的社群
四、偏向的演进:时空平衡与媒介赋权及其文学表现形式
    (一)时空平衡的重塑
    (二)媒介赋权的再创作
五、走向后现代:互动文本的文学、机器写作与传感器写作
    (一)返祖还是进化:后现代互动文学
    (二)文学的媒介生产:机器写作的诞生
        1.传播媒介的文学生产逻辑——机器写作
        2.机器写作的现状与发展
    (三)传感器文学
六、文学传播媒介的时空偏向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时空美学的重构:从模仿到虚拟
    (二)常生活审美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思冰;;互联网思维下网络小说传播模式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5年04期

2 金兼斌;;机器新闻写作:一场正在发生的革命[J];新闻与写作;2014年09期

3 张利群;;论文学与媒介关系视野中文学生产性质特征[J];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00期

4 梁锋;;信息茧房[J];新闻前哨;2013年01期

5 刘楠;;当代中国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类型化研究[J];飞天;2012年Z1期

6 任旭彬;;刘三姐歌谣的跨文化传唱[J];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02期

7 范秀娟;;民间歌唱与乡土秩序——壮族传世情歌《嘹歌》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01期

8 陈红梅;;传播学研究的现实难题、多维视角及未来流向[J];当代传播;2010年06期

9 陈桐生;;孔子师徒的文学传播[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金昌庆;易前良;;大众文化研究中的“类型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利荣;传播媒介发展与文学文体演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平丽;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文学场考察[D];山东大学;2012年

2 夏兴通;网络传播时代的文学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103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103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d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