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网络即时传播软件使用者需求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5 11:26
【摘要】: 本研究以即时传播软件(IM)使用者需求为研究对像,分析IM使用者的需求。理论基础方面将传播学科与新科技领域结合,以拓展传播研究新视野。从传播理论出发,辅以社会学与信息管理的相关理论,试图用传播理论来接轨其它学门的知识,打破目前传播学研究只限于自身相关领域的困境。在传播理论方面引用的是创新扩散、使用与满足;信息论方面则引用TAM模式,以此三因素构成研究架构。 本研究架构主要是以TAM模式(Technology adopting Model)为核心,把“媒体使用态度”与“媒体使用经验”当作媒体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并引用媒介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架构,探求行为发生前后的需求动机与满足状况,使用者在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与媒介使用行为相呼应。最后,把整个过程放在创新扩散的过程中来检视,作为这些行为发展的社会历程。 本研究主要采用量化的问卷调查与质化焦点小组访谈两个研究方法,以期达到研究质量并重之目标。调查采用滚雪球方式,在全国9个主要城市分别设立种子调查员,以其IM联络人名单为调查对像,以在线问卷进行调查,最后共回收1026份,经排除重复与错误样本,共获得有效问卷946份。焦点小组访谈用于问卷设计初期,收集使用者对IM使用的相关讯息,以及数据分析完毕之后,分析使用者对分析结果的感想。 主要研究发现如下: 一、经因子分析将IM需求分为“个人情感扩散与认同”、“生活信息交流”;将对IM的态度分为“可信赖的沟通环境”、“即时情感联络工具”与”多元生活信息管道”。使用者的社会与人口变项在各因子间无显着差异存在。 二、IM的扩散Critical mass临界点产生于“当使用者感受到其周遭大约有66人开始采用此软件”时,IM扩散速度会大幅展开。 三、在无其它类似功能软件提供免费使用前提下,使用者愿意为IM所提供的工具性功能付出11.24元,为情感沟通功能付出10.10元的月租费,两者只取其一,非同时愿意负担。 四、使用与满足理论在IM使用中需修正,满足度产生的原因主要不是因为主动的需求被满足,而是IM使用所形成态度造成,虽然使用需求与使用行为间的关联性成立,但主要的满足效果在于态度的形成。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206
【图文】:

模式图,模式图


图3娱乐收视使用满足模式图资料来源:Jockel(2005)JahrestagungderFaehgruppe‘R。zepti。nsforsehuDeutsehenGesellsehaftfllrPublizistik一undKoInmunikationswissensehaftErf上面这个模式算是相当传统的使用与满足架构,但其多加入了对电影人际口传效果”,藉以凸显该模式与其它模式的不同,现在的使用满足模型如此,会针对研究主题的不同来加入不同的元素。现在的网络更具互动性,对个人人格特质的反映程度也比以往媒体为电视媒体中,阅听人经过较长时间的收视时间后才来判断满不满意媒体的影只要几个小时就立刻呈现媒体使用的结果,这个短时间、独立的特性,络广告的短暂性信息停留。上面模式中的“wordofmouth”因素,在现在被web20概念的网络媒体如blogMSN等取代,网络的使用者,会从更广泛立媒体使用的“口碑”。

年龄分布,使用者,年龄分布


图4使用者年龄分布图由上述数据显示,主要使用族群在于21一35岁之间,其中26一30岁族群为图形分布呈现常态分布,根据中央极限定理,真实使用者的年龄分布应该也是呈现常态分布,可见本研究的取样范围,相当符合整体使用者的真实分布状况。此外,40岁以上的使用者,也将近一成,与其它类似研究,高龄使用者不到5%的结果相较(中国台湾创世纪公司调查2003、2004,中国iReseareh一2005),可见即时传播软件使用的普及化也正逐渐延伸。即时传播软件的使用具有薪着性,往后高龄使用者的比例将逐渐增加。(二)使用者性别表格13使用者性别分布表分分布群组组数量(人)))百分比(%)))男男男5577758.8888女女女3899941.12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姚君喜;;大众传媒与社会公众的幸福感[J];当代传播;2006年04期

2 石义彬,张卓;媒介暴力研究的多重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12期

3 王国锋;井润田;;企业高层管理者内部冲突和解决策略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06年02期

4 王勋建,刘治国;湖北电大开放教育毕业生追踪调查数据验证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5 王勋建;;开放教育毕业生追踪调查分析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谭英,蒋建科,陈洪;不同信息传播渠道传播农业政策的效果及农户接受程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09期

7 程开明;;结构方程模型的特点及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6年10期

8 韦路;李贞芳;;数字电视在中国大陆的采用:一个结构方程模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02期

9 谭英,陈宏,边全乐,胡映霞,蒋建科;媒体传播对农业政策执行和科技推广影响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金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视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李晓静;中国大众媒介可信度指标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杨永军;先秦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王明辉;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马学杰;浦东新区政府形象传播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邓建国;Web2.0时代的互联网使用行为与网民社会资本之关系考察[D];复旦大学;2007年

7 程金福;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的结构变迁[D];复旦大学;2007年

8 禹卫华;中国大众媒介信息流程中的第三人效果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李涛;美、日百年动画形象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王芳;当前我国大众化报纸消息来源偏向研究[D];武汉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小格;大学生自我管理量表编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胡革;江苏国际商务网的运作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3 杨阿卓;世纪合并失败的反思[D];河北大学;2004年

4 刘辉;中国报纸网站现状及其经营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5 张明新;网络信息的可信度研究:网民的视角[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 鲍立泉;网络媒体信息资源管理[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王君平;公共领域意见平台的建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8 黄克非;服装行业网站分析[D];东华大学;2005年

9 林功成;对话与独白:现代交谈文化的两种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国锋;企业高层管理者内部冲突和解决策略的比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143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143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c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