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网络“微媒体”交互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2 21:37
【摘要】: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智能手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社交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网友们共同推动了网络社交,网络信息传递和产品信息推广新方式的发展,无限的扩大了社交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的领域。传播的主角已从传统的大众媒体开始往新生的网络“微媒体”微博、微信等发展,这些“微媒体”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开来,我们几乎到了一个信息传播的“微时代”。“微”并不是指的威力小,而是以微型的媒介来进行信息的传播,以裂变的形式来进行碎片化的、多级的信息传递,从而实现使用者的交往需求、通讯需求和社会认知的一种特色的媒体和媒介传播方式。网络“微媒体”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已经超过了很多传统的媒体,成为一个获取信息、对外交流的新媒介。 微博和微信等网络“微媒体”使得电脑与手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它们之间是一种便捷式和文本式的交织绑定关系。“微媒体”通过大众的感官从而引领着大众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到网络的交流互动。然而我们要客观公正的看待“微媒体”的产品特性,让“微媒体”更好的传递出个人的意愿,成为人们平日生活中社交、通讯、愉悦心情的好帮手。网络“微媒体”的出现除了满足使用者的新鲜体验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沟通、交流方式。 微博、微信等网络“微媒体”产品不同于传统的报刊、广播、户外传播和电视等传统的媒体,它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下出现的新的媒体形态,这种新媒体包含数字电视、数字报纸、数字杂志、手机报和信息等。网络“微媒体”形式丰富、覆盖率高、互动性强、精准到达、性价比高、渠道广泛、推广方便等优点,在现代传媒领域高速发展。尤其现今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众的交流方式更加多元化发展,能够快捷、便利的传播信息,使得信息渠道能够广泛的传播给大众,很值得深入研究。而网络“微媒体”,就是把一个整体分成每个独立微小的个体单元,能够进行快速、便捷、互动的信息传播方式。 本文主要研究网络“微媒体”中的交互设计,通过交互设计应用方法的研究,对我国现阶段流行的微博、微信等“微媒体”产品提出更加符合用户体验和用户需求的现代化网络“微媒体”产品的交互设计应用。对真实使用者作出深刻的研究,真正了解用户之所需,从而根据网络“微媒体”的交互设计方法,大胆的进行产品的提升和创新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206
【图文】:

信息传播,网路


图 1-1 网路信息传播窗口图传播的技术上面来说的话,他将 web2. 0 和 web3. 0 这两个大范围传播的特征糅合于一体,和 Webl.0 比较来看,Web2. 0 是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0 是更加注重用户交互作用,而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则是 Webl. 0用户既是制造网站内容的人,也是浏览网站内容的人;Web3.0 是指可以通息平台同时针对多家的网站信息进行整理和使用,网站中的信息能够直接信息交换。传播的方式上面来讲,微博的传播不同于一般的社交网站中的好友互动特在网络上人们互相积累感情,建立网络虚拟社区,拓展人际圈子的范围,,采用"背对脸"的关系式,可以在第一时间更新信息,并迅速传播开来。博的特点:博具有非常低的准入门槛,每个人只要拥有一台手机或者电脑,用一个邮一个微博,然后可以随时发送微博信息,入门的标准要求低,每个人都能

传播优势


一些生活琐事和感情上的宣泄等,有时甚至还会掺杂进博信息,来源于英文单词"fragmentation"的碎片化,破碎成很多零碎的样子,现多用来指我国当今的传递语碎片化的特征,是人们处理问题的新手段。展迅速,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大家因为紧张的时,而微博为了适应人们每天忙碌、快捷的生活将内容限们对感情的表达,却也能得到倾诉,达到了快速传递,点,但有时还会出现“口水化”趋向。的沟通交流途径,博客、QQ 或是更多其他的社交聊天应方的沟通形式的。微博对于信息的关注者,可以划分具多方对多方的一种实现,大大提高的信息传递的速度,果。如图 1-2 所示,为微博的传播优势。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红;郭歌;;多感官人机交互界面的视觉设计原则[J];包装工程;2012年08期

2 赵玲;;新浪微博的品牌接触点研究[J];东南传播;2011年05期

3 王杨;;微博中的“舆论场”及其在构建公共领域中的作为[J];东南传播;2011年06期

4 吴金洲;;下意识行为在人机交互界面图形化的引导性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2年02期

5 喻国明;;微博的影响力[J];国际公关;2010年03期

6 隋红;;简析“微时代”的文化传播特征——从以微博为首的“微媒体”说起[J];大众文艺;2012年01期

7 李如桃;许乐清;;基于人机交互界面的资讯型网页设计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05期

8 蒋露;;新媒体语境下的“乌合之众”[J];今传媒;2013年03期

9 王海兰;;论微媒体对传统传播学理论的影响[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10 魏晓迪;曹三省;;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搭建个性化服务媒体[J];中国传媒科技;201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项男;符号学视角下的媒体语言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2 熊小兵;微博网络传播行为中的关键问题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38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38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8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