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转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2 23:32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报业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型:第一次是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转型,第二次是当下的全媒体转型。在这次转型中,报业既要坚守传统报纸的发行,又要介入互联网进行电子产品的发行。有人认为纸媒“进入了漫长的严冬”,形成了一去不复返的“抛物线”下滑;有人认为纸媒虽然进入了衰退期,但只是经历一个时起时伏的过程,改革创新能力强的纸媒还是有希望生存下去。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传统纸媒生存环境的恶化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报业必须要积极寻求突围之路。 一切变革都源于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当尼葛洛庞帝提出“数字化生存”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人类终将走进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在这个革命性的时代里,各个行业都受到了来自数字技术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传媒业无疑是受到影响最深的行业之一。新媒体的出现迫使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必须尽快地寻找出路,传播学界和业界都也都从不同层面展开了相应的探索和研究,并最终确立了报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走向。技术革新对于媒体而言从来就不是优势所在,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负载在技术之上的信息内容才是根本。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编辑部作为报纸内容建设的核心部门,无论是组织结构、流程再造以及记者编辑所必备的技能上都产生了重大的变化,报纸编辑部的转型重要且必要。编辑部组织结构上的转型对于报业的组织结构转型是有启发性的,这样才能从下至上,稳步推进报业数字化的转型。 基于此背景,本文选取了报纸编辑部为研究对象,以编辑部的组织结构转型为研究视角,通过文献资料、深度访谈等方法展开研究,透过具体案例阐述当下我国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原因等。并在传播学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结合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资源尝试跨学科研究,提出适合未来报纸编辑部运行的融合新闻生产组织结构。 本论文包含引言在内共有6个章节,全文围绕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转型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论述。媒介融合的演进路径及未来走向是整个论文研究的背景,媒介融合对报纸编辑部及其组织结构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媒介融合与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是论文第二章主要论述的内容。第三章至第五章为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从我国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转型的现状、问题、原因以及转型思路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本文选取了目前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三种编辑部组织结构为案例进行论述,分别是以广州日报为代表的“滚动新闻编辑部”、南方日报为代表的“全媒体编辑部”以及湖北日报为代表的新型职能式组织结构——“1+N”模式。透过以上组织结构模式深入分析各自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结合融合新闻生产的特点、借鉴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提出了未来更加适应报业转型发展的融合新闻生产组织结构的思路。在结语部分,笔者浅析了新的传播技术及其带来的新问题,并提出对报业及报纸编辑部未来发展的期待。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211
【图文】: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转型研究


研究框架图)

传播技术,媒介


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资源共享而形成的传播合力。跨媒介协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媒介传播的效益,从而提升媒介的竞争力。但由于跨媒介资源交换在模拟传播技术的支撑下存在先天的不足和缺陷,使得跨媒介协作的成本会大幅度地提升。基于模拟传播技术时期的不同媒介之间只能发生表层关系,也就是所谓的物理关系,而不能像数字传播技术时期下的媒介融合发生化学关系,所以在模拟传播技术时期,媒介融合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静雅;;从世界杯报道看媒介融合方式的有效运用[J];今传媒;2006年10期

2 彭兰;;媒介融合时代的合与分[J];中国记者;2007年02期

3 关梅;;媒介融合的现状及其应对[J];新闻爱好者;2008年03期

4 黄有;;媒介融合时代重大新闻的多媒体表达[J];记者摇篮;2008年05期

5 柳絮青;殷畅;;关于国内“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研究评述——以对“相关期刊论文”近10年有关文献的分析为依据[J];枣庄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徐沁;;国际媒介融合发展的瓶颈[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07期

7 郑保卫;樊亚平;彭艳萍;;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新闻传播;2008年02期

8 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青年记者;2009年06期

9 高钢;;迎接媒介融合的时代[J];新闻与写作;2009年07期

10 陈映;;规制变革:媒介融合研究的新定向——基于文献回顾与探讨[J];新闻界;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建青;;质疑“媒介融合”——与持“媒介融合”观点的学者商榷[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梁春芳;;媒介融合时代编辑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文化担当[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3 包鹏程;汪伶俐;;媒介融合对影视生产和传播的影响[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马梅;孙静;;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媒体与公民社会构建[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5 梁小建;;媒介融合中主流媒体框架提供研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6 纪莉;;论媒介融合的文化形态与文化权力[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7 周鸿铎;;媒介融合是大众传媒发展的必经路径[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8 李鲤;;媒介融合时代:报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合”“分”博弈[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兼论电影电视在媒介化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王美娜;汤s

本文编号:27388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388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a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