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新酷儿”:女同群体媒介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8 00:36
【摘要】:随着移动社交APP等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一直处于隐匿状态的女同群体逐渐在媒体舞台上展露身姿,新媒介技术赋予她们不同以往的空间来展现自我,新型的女同公益组织等形式逐渐成为她们追求更大话语权的文化生活方式。同时,由于新媒介自带的娱乐属性,女同群体以“新酷儿”的姿态追求个性生活,这在新媒介时代消费主义盛行的背景下有了极强的娱乐性与去政治性,新媒介提供的数字化空间是一个游戏与愉悦的场景,提供了行动主义的空间,女同群体依赖媒介的“新酷儿”文化实践、话语策略为她们创造了更多的生存空间,她们不再竭力设法与主流群体划清界限,而是更多地在两者之间构筑桥梁,这在我国走向性别多元化的道路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总之,依托及时通讯技术、LBS服务的新媒介让女同群体经历着一场不同以往的文化革命。本研究通过分析以女同群体为代表的“新酷儿”群体的新媒介展演与文化实践,分析数字媒介中“酷儿”的演进,关注商业经济的参与给她们带来的话语权演变和空间生产,从而提倡用多元性别视角关注差异个体的生存。研究发现,女同群体从最初的“酷儿”形态发展为依赖新媒介力量的“新酷儿”形态,个体在媒介展演的同时促进了群体文化的地域性、国际性联结,从而对“新酷儿”的讨论不再局限于以往的身份政治视角,娱乐性成为其文化核心。究其根源,商业经济的参与、消费主义的盛行,让“新酷儿”的空间生产更具活力,交织互动与娱乐至上成为“新酷儿”空间生产的特性。但是,“新酷儿”文化的演进始终伴随着技术与社会体制的发展,是否能焕发持续的活力,需要在不断的酷儿文化实践中才能被证实。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罗;;“酷儿”们的属地:媒介性与空间政治[J];东南传播;2015年10期

2 王晴锋;;身份隐匿、族群分化与同性恋运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3 边防;;“酷儿地理学”视角下中国同性恋空间演化与变迁研究[J];中国性科学;2015年03期

4 汪罗;;媒介演化中同性恋的观念变迁及特征阐释[J];今传媒;2015年02期

5 杜晓杰;;从性向政治到身份政治:酷儿理论的层进[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6 宗金莎;李雪平;;近10年来我国女同性恋研究述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03期

7 武晓伟;张jf;;新媒体对社会边缘群体的组织化与赋权研究——以“女友组”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4年03期

8 张伟;;质的研究——访谈法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9 梁颐;刘华;;互联网赋权研究:进程与问题[J];东南传播;2013年04期

10 肖俊;;从福柯的话语权理论看网络舆论带来的权力博弈[J];新闻传播;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陆新蕾;从话语再现到身份抗争:大众媒介与中国同性恋社群的互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铭;新媒介与赋权:同性恋群体生存状态研究[D];西北大学;2017年

2 郑梦琛;女同性恋群体的网络化生存[D];安徽大学;2016年

3 梁婧;重新审视新媒体在边缘群体传播中的作用[D];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4 葛营营;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另类媒体使用与满足情况分析[D];山东大学;2014年

5 刘艺杰;《南方周末》的同性恋报道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6 李甜甜;网络传播中的酷儿身份认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7 石凤;从网络媒体发展看网络话语权变迁[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8 方祯臻;网络媒介对同性恋者生活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申婧;中国内地报纸媒体同性恋报道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李晓静;基于文本的对酷儿BBS虚拟社区的“使用与满足”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458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458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2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