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人身份与晚清民初的新文体写作
发布时间:2020-07-09 06:22
【摘要】:从文体发展的角度而言,任何新文体的产生,除了其自身合逻辑的演变因素之外,时代的变化与社会的要求也是重要的原因。晚清中国,内忧外患,社会矛盾丛生,整个国家处于风雨飘摇的动荡之中。为了挽救民族的颓势,一批先觉者主动承担起救国救民的责任,开始倡导以“开民智”、“塑新民”为主旨的启蒙活动。由于报刊传播知识和信息,进行舆论宣传的价值功能,晚清启蒙者非常重视报刊在思想启蒙中的作用,于是创办报刊搭建宣传平台便成为他们实现启蒙目标重要的方式,由此确立了他们“报人”的身份。同时,为了更有效地传播新学和新思想,他们努力变革语言形式,用“言文一致”的通俗化语言替代僵硬晦涩的文言,结合报刊的特点,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形式——新文体,这种与现代传播手段密切连接,语言明白晓畅,负载思想宣传责任的文体在晚清民初盛行一时,成为当时文人写作一种主要的文体形式,其影响波及到五四以后的散文写作。梁启超、章士钊、黄远庸是采用新文体写作的极具代表性的报人。梁启超在晚清倡导“文体革命”的同时首创“报章体”,为新文体建立了基本范式。此后章士钊在民国初年根据报章体的特点创造出具有明显辩证说理特色的“逻辑文”。与此同时,职业记者黄远生又创设出了与报刊的出版规律结合更为紧密的形象生动的“通讯”。作为知识分子在特定时期出于宣传的需要的一种言说方式,报章文,逻辑文和通讯同出一脉,有着相同或近似的价值取向和文体特征,构成了晚清民初新文体写作的丰富样貌。新文体以雅俗共存的语言形式、情感奔涌的说理方式、严密的逻辑推理思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打破了传统的言语格律,树立和传播了全新的时代主题。它所内含的价值意蕴不仅表现在文体方面的革新,而且也标志着晚清民初启蒙者对于报刊以及自身价值的认知与确立。新文体在晚清民初社会变革的舆论准备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其在中国文学转型时期富有开创意味的文体形式也为五四新文学的文体创造提供了实践的基础和值得珍视的经验。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6.5;G219.29
本文编号:2747074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6.5;G219.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含平;;清末知识分子报刊论政的三种形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王明杰;李日;;论章士钊的新闻人才观[J];船山学刊;2007年01期
3 徐鹏绪,周逢琴;论章士钊的逻辑文[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4 许纪霖;;从中国的《忏悔录》看知识分子的心态与人格——读《远生遗著》述感[J];读书;1987年01期
5 陈媛媛;;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传媒的历史渊源[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12期
6 宁俊红;王丽萍;;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近代转型意义——兼及“新文体”散文的传统渊源[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7 付建舟;;中国散文文体的近现代嬗变[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冯国和;论黄远生的新闻思想及其办报方针[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06期
9 胡全章;;清末民初报章白话的“文话化”趋向[J];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10 马永强;近代报刊文体的演变与新文学[J];晋阳学刊;200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红军;清末民初思想界的黄远生[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470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47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