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转型期中国电视新闻媒介生态剖析

发布时间:2020-07-10 21:56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嵌入现代社会生活的电视新闻媒介也历经改头换面,其角色、身份以及传播功能都随着社会各层面的演化而调整。 本文所关注的基本问题是:作为媒介社会最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在转型期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电视新闻媒介是如何受到其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制约,并如何做出反应的。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评价中,发现电视新闻媒介本身的进化与其外部动因的关联。 围绕这一问题,本文选择了媒介生态理论作为分析框架。 从媒介生态学的视阈来看,以电视新闻媒介为中心,整个社会构成一个媒介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的变迁对应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电视新闻媒介与这一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因素互动偕行,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是此系统内的四大生态因素。 身处探索的中途,中国的电视新闻媒介生态远不够成熟和平衡。这种不平衡来自媒介,也来自围绕媒介的外部生态因素,但都会对电视新闻媒介传播功能的最优化形成掣肘。本文秉持媒介批评的意识,对这一媒介生态中若干主要的不平衡、不和谐之处进行剖析,以期引导进化的趋向和着力点。 全文具体按照以下步骤推演:确立电视新闻媒介生态系统的基本构型;剖析转型期政治生态因素的变化对电视新闻媒介报道语态和报道方式的修正;剖析转型期市场经济的驱动对电视新闻媒介生存角色的促变;剖析转型期文化生态的转型对电视新闻媒介格局、报导内容、传播形态的影响;剖析新媒体技术的演进如何带来电视新闻媒介的嬗变;并从电视本体属性和电视新闻生产规则两大方面观察电视新闻媒介对其外部生态因素的反作用。 本文的基本结论是:电视新闻媒介的生存、发展和进步不是孤立进行的,诸般生态因素之于媒介的影响和制约往往才是本质根源。电视新闻媒介传播效能的最大发挥,需要从社会的各个方面予以整体关照。瞩目转型期电视新闻媒介生态中客观存在的污染、退化和破坏现象,我们需要从本国国情和媒介现状出发,进行合理的维护和修复,以期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媒介生态资源。由此,政府、媒介、公众也可以从良性互动的媒介生态循环中获得更大的社会整体效益。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229.2
【图文】:

示意图,媒介生态,电视新闻,层次性


于政治生态子系统,而是逐渐移位于文化来,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给媒介生态的调整下,政治生态因素(子系统)独大专强经济和非政治文化获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在以媒介为中心的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占治生态子系统完全包含其他生态子系统的媒介也不只局限为政治宣传工具,而兼为服型期迄今,政治生态因素(子系统)的“上治若即若离、时紧时松的统御下,并未完实现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强大,势必又会,文化层面的生态子系统还将会大力拓疆播重心预期会从当前的经济层面向文化层个层面,技术生态因素基本上是相对独立“第一生产力”,它直接提供给电视新闻媒,四个层面生态因素的关联示意如下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若文;;“首届媒介批评有奖征文”结束20篇作品获奖[J];今传媒;2008年08期

2 谢静;美国的媒介批评与新闻专业自律[J];新闻记者;2003年05期

3 若文;刘建明;;媒介批评研究的拓荒者——访刘建明教授[J];今传媒;2006年05期

4 董天策;刘薇;;积极研究媒介批评 促进传媒健康发展——首届媒介批评国际学术论坛综述[J];新闻记者;2008年02期

5 栾奕;;微博:媒介批评的新阵地[J];青年记者;2011年11期

6 闻仲;报刊批评的有效实现形式——一谈审读与报刊批评[J];报刊之友;2002年05期

7 王君超;媒介批评的现状、机遇与挑战[J];今传媒;2005年10期

8 闻仲;;审读、阅评与媒介批评——兼与刘晓程先生商榷[J];今传媒;2006年09期

9 王志娟;;论我国媒介批评的起源、现状及走向(上)[J];新闻知识;2010年06期

10 李彬;杨雅琼;;探求中国特色的媒介批评——读雷跃捷新作《媒介批评》[J];新闻战线;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磊;;新时期我国大陆地区媒介批评特色初探——以甘肃省《新闻理论与实践》半月刊为例[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2 邵培仁;;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3 雷跃捷;;中国内地媒介批评理论研究的嬗变轨迹[A];论传媒改革与发展——中国传媒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3年

4 陆高峰;;媒介从业生态研究的源流、现状、构想与意义[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戴元初;;反公共地悲剧与传媒规制变革——新媒介生态下中国传媒发展困境的一种解释[A];首届中国传媒经济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李文明;;《电视批判》:媒介批评的典型个案[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谢静;;协商知情权:新闻专业的权威建构——从媒介的“知情权”话语分析媒介自我批评的功能与效果[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8 张涛甫;;网络媒介对中国传媒生态的影响[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9 谢静;;协商知情权:新闻专业的权威建构——从媒介的“知情权”话语分析媒介自我批评的功能与效果[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孙发友;李铁锤;刘轩;;走出庭院 归化自然——生态学视域中的党报改革[A];论传媒改革与发展——中国传媒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解玺璋;媒介批评的过与不及[N];中国艺术报;2004年

2 记者 沈兴耕;开展监督推动媒体业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3 郭炜华;新媒体的传播及对媒介生态的改变[N];中华新闻报;2009年

4 运冬;媒介生态是一个文化新问题[N];人民政协报;2010年

5 记者 蒋翠莲;“媒体格局变化与当前我国媒介生态”学术报告会在拉萨召开[N];西藏日报;2010年

6 高剑峰;媒介批评:疑问与思考[N];山西经济日报;2002年

7 李雪昆;走进媒介批评 挖掘监督潜力[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8 赵彦华 作者单位:中华新闻报;比登陆月球重要的事业[N];中华新闻报;2001年

9 任民;国内首个综合性媒介批评站点开通[N];中华新闻报;2007年

10 李雪昆;以理性批评 构建和谐媒介社会[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海涛;转型期中国电视新闻媒介生态剖析[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2 胡丹;清末民初知识分子与媒介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3 谢静;建构权威·协商规范——美国新闻媒介批评解读[D];复旦大学;2003年

4 董媛媛;深度报道的当代审视[D];复旦大学;2009年

5 张健康;媒介生态的失衡与调适[D];浙江大学;2006年

6 阳海洪;探索中国新闻史研究新范式[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毛家武;媒介生态视野下的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8 王文杰;策划媒介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9 王君玲;网络表达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10 娄伟;我国技术创新传播的问题与对策[D];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怡;国内微博媒介生态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翟国瑞;基于网络平台的新闻媒介批评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3 唐叶;先锋村媒介生态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4 张瑜;媒介生态视点下的东北农村地区手机使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晓艺;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短信的媒介作用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6 姜娟;媒介生态的失衡与重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敏;陕西省报刊审读的现状与思考[D];西北大学;2012年

8 王娜;媒介生态系统信息流通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9 卢俊卿;美国媒介批评的历史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王传传;中国视频分享网站的媒介生态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495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495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3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