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电视新闻媒介生态剖析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229.2
【图文】:
于政治生态子系统,而是逐渐移位于文化来,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给媒介生态的调整下,政治生态因素(子系统)独大专强经济和非政治文化获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在以媒介为中心的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占治生态子系统完全包含其他生态子系统的媒介也不只局限为政治宣传工具,而兼为服型期迄今,政治生态因素(子系统)的“上治若即若离、时紧时松的统御下,并未完实现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强大,势必又会,文化层面的生态子系统还将会大力拓疆播重心预期会从当前的经济层面向文化层个层面,技术生态因素基本上是相对独立“第一生产力”,它直接提供给电视新闻媒,四个层面生态因素的关联示意如下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若文;;“首届媒介批评有奖征文”结束20篇作品获奖[J];今传媒;2008年08期
2 谢静;美国的媒介批评与新闻专业自律[J];新闻记者;2003年05期
3 若文;刘建明;;媒介批评研究的拓荒者——访刘建明教授[J];今传媒;2006年05期
4 董天策;刘薇;;积极研究媒介批评 促进传媒健康发展——首届媒介批评国际学术论坛综述[J];新闻记者;2008年02期
5 栾奕;;微博:媒介批评的新阵地[J];青年记者;2011年11期
6 闻仲;报刊批评的有效实现形式——一谈审读与报刊批评[J];报刊之友;2002年05期
7 王君超;媒介批评的现状、机遇与挑战[J];今传媒;2005年10期
8 闻仲;;审读、阅评与媒介批评——兼与刘晓程先生商榷[J];今传媒;2006年09期
9 王志娟;;论我国媒介批评的起源、现状及走向(上)[J];新闻知识;2010年06期
10 李彬;杨雅琼;;探求中国特色的媒介批评——读雷跃捷新作《媒介批评》[J];新闻战线;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磊;;新时期我国大陆地区媒介批评特色初探——以甘肃省《新闻理论与实践》半月刊为例[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2 邵培仁;;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3 雷跃捷;;中国内地媒介批评理论研究的嬗变轨迹[A];论传媒改革与发展——中国传媒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3年
4 陆高峰;;媒介从业生态研究的源流、现状、构想与意义[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戴元初;;反公共地悲剧与传媒规制变革——新媒介生态下中国传媒发展困境的一种解释[A];首届中国传媒经济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李文明;;《电视批判》:媒介批评的典型个案[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谢静;;协商知情权:新闻专业的权威建构——从媒介的“知情权”话语分析媒介自我批评的功能与效果[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8 张涛甫;;网络媒介对中国传媒生态的影响[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9 谢静;;协商知情权:新闻专业的权威建构——从媒介的“知情权”话语分析媒介自我批评的功能与效果[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孙发友;李铁锤;刘轩;;走出庭院 归化自然——生态学视域中的党报改革[A];论传媒改革与发展——中国传媒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解玺璋;媒介批评的过与不及[N];中国艺术报;2004年
2 记者 沈兴耕;开展监督推动媒体业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3 郭炜华;新媒体的传播及对媒介生态的改变[N];中华新闻报;2009年
4 运冬;媒介生态是一个文化新问题[N];人民政协报;2010年
5 记者 蒋翠莲;“媒体格局变化与当前我国媒介生态”学术报告会在拉萨召开[N];西藏日报;2010年
6 高剑峰;媒介批评:疑问与思考[N];山西经济日报;2002年
7 李雪昆;走进媒介批评 挖掘监督潜力[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8 赵彦华 作者单位:中华新闻报;比登陆月球重要的事业[N];中华新闻报;2001年
9 任民;国内首个综合性媒介批评站点开通[N];中华新闻报;2007年
10 李雪昆;以理性批评 构建和谐媒介社会[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海涛;转型期中国电视新闻媒介生态剖析[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2 胡丹;清末民初知识分子与媒介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3 谢静;建构权威·协商规范——美国新闻媒介批评解读[D];复旦大学;2003年
4 董媛媛;深度报道的当代审视[D];复旦大学;2009年
5 张健康;媒介生态的失衡与调适[D];浙江大学;2006年
6 阳海洪;探索中国新闻史研究新范式[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毛家武;媒介生态视野下的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8 王文杰;策划媒介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9 王君玲;网络表达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10 娄伟;我国技术创新传播的问题与对策[D];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怡;国内微博媒介生态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翟国瑞;基于网络平台的新闻媒介批评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3 唐叶;先锋村媒介生态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4 张瑜;媒介生态视点下的东北农村地区手机使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晓艺;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短信的媒介作用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6 姜娟;媒介生态的失衡与重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敏;陕西省报刊审读的现状与思考[D];西北大学;2012年
8 王娜;媒介生态系统信息流通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9 卢俊卿;美国媒介批评的历史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王传传;中国视频分享网站的媒介生态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495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49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