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网游亚文化视角下的网络游戏直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3 04:29
【摘要】:作为一种依托流媒体技术支持信息实时交互传播的新媒介,网络直播从出现到形成泱泱大势,不过三年。然而在这短短的两三年间,其如火如茶的发展势头和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活造成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当前,网络直播已逐渐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直播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信息传播的实时性,通过网络直播平台,用户既可以打开任何直播间观看他人的直播影像,也可以随时为自己开通直播间成为主播。在网络直播中,信息的发布与接收几乎是同步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传播的过程,这大大提高了用户接收信息的“新鲜”程度。在实时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强交互性是网络直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实时性使得信息传播彻底突破了时空的局限,由于没有延迟,用户通过网络直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变得更加顺畅,这种强交互性能够为用户创造更加真实的身体在场感。本文选取网络游戏直播与网游族作为论文的研究对象,以网络游戏直播对网游亚文化的影响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重点探讨网络游戏直播影响下,网游亚文化的新面貌。通过对已有的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详细阐述了网游亚文化的群体表征、网络游戏直播平台的媒介特征。网游亚文化是一种“玩”的文化,其群体表征主要包括娱乐化的抵抗、在意义“生产”中建构自我、在网游世界中获得虚拟认同和归属以及“失足青年”的社会刻板印象;网络游戏直播平台具有平民主导话语、用户生产内容、意义双向传递的特点。网络民族志研究是本文的重点内容,通过对网游族与网络游戏直播的长期田野式观察,寻找网络游戏直播用户和网游族的交集,并对其生活方式、文化表征进行深描。在网络游戏直播影响下,网游亚文化经历了从网游世界到网络直播间、从“线下”到“线上”、从“小众”到“普泛”的空间转向。另外,网游族群体认同和社会角色也发生了重要的转变。最后,论文简要阐述了网络游戏直播在主流文化语境下的生存困境,在主流意识形态规训和商业体系介入的双重“收编”之下,网络游戏直播要保持生命力,还需要不断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206;G89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翠娟;;从“亚文化”到“后亚文化”:青年亚文化研究范式的嬗变与转换[J];云南社会科学;2019年04期

2 杨晓君;;构建和谐大学校园亚文化探究[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3 赖焱烽;;素质教育视阈下大学校园亚文化的思辩[J];中国建设教育;2008年12期

4 ;对官场“亚文化”说“不”[J];共产党员(河北);2019年04期

5 胡云;;“伪亚文化”青年的精神困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年02期

6 李有林;;基于高校校园亚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11期

7 潘晓婷;;网络游戏亚文化中的消费主义逻辑[J];青年记者;2018年05期

8 李常昊;;亚文化下以城市命名的民谣音乐兴起现象[J];电视指南;2017年14期

9 任红娟;;浅议青少年亚文化及其对青少年道德、心理的影响[J];成才之路;2009年16期

10 方元务;;高校校园亚文化内涵剖析[J];教书育人;2012年3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杭湖;;公职群体亚文化的形成机制与规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饶佳倩;;浅析亚文化理论体系下的职务犯罪[A];犯罪学论坛(第三卷)[C];2016年

3 蔡骐;;大众传播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A];新闻学论集(第23辑)[C];2009年

4 徐伟南;;街头法则理论初探[A];犯罪学论坛(第一卷)[C];2014年

5 王洁;徐锡五;;司法亚文化的负向功能[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6 孙红刚;李晓文;;青少年打斗行为形成与平息机制及其亚文化特点比较[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童戈;;我看同性恋、防艾与文化[A];全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交流暨《朋友》项目十周年庆典与贝利—马丁奖颁奖大会文集[C];2008年

8 李涛;;从文化的角度分析邪教产生的根源[A];邪教防范与治理对策学术论文精选[C];2003年

9 王洁;;司法亚文化的生成基础[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10 贺婧;;亚文化视角下的体育人口发展问题[A];2018年全国体育社会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颐武;释放网络“亚文化”的积极作用[N];环球时报;2018年

2 朱昌俊;应为网络时代“亚文化”划界[N];中华工商时报;2019年

3 高爽;亚文化与核心价值观[N];辽宁日报;2018年

4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任、副研究员 孙佳山;从亚运电竞金牌看中国亚文化的创造性[N];文汇报;2018年

5 林金芳;“腐败休闲游”背后的腐败亚文化[N];中国青年报;2006年

6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王豪 记者 樊未晨 实习生 王馨悦;“娘气”亚文化 放过我的儿子吧[N];中国青年报;2018年

7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 郭淑怡;昆仑万维收购同性网站 资本圈布局亚文化[N];证券时报;2017年

8 苏州大学“新媒体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马中红;亚文化符号:网络语言[N];中国青年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闫鸣;“腐败亚文化”,浊乱世风的“精神雾霾”[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6年

10 长沙晚报评论员 文峰;谁影响并改变着腐败亚文化[N];长沙晚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胡疆锋;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杨英;当代青少年羞耻观的特征及成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刘学蔚;文化旅居者的跨文化关系建构[D];武汉大学;2014年

4 陈旭光;网络流行体研究:意义生产与记忆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5 顾亦周;文化对抗·文化疏离·文化衍替[D];苏州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U

本文编号:27529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529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c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