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我国传媒灾难性报道的话语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8 14:40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风险社会”,越来越多的公共危机日益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诸多的公共危机事件中,灾难是近几年发生频率越来越高、社会关注力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深远的一类危机事件。对于中国而言,以改革开放为起点,中国正在进入一个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伴随着自然灾害事件高发、社会公共危机事件频发的社会转型期,这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着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如何处置灾难事件、化解危机、防范风险,成为人类、民族、国家面对的共同课题,同时也反映着一个政府的危机管理水平。在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传媒在政府危机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传媒的灾难性报道选择了怎样的话语控制,就选择了怎样对待灾难的态度,相应地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基于此,本文围绕“我国传媒灾难性报道的话语控制”这个主题,深入探讨我国传媒灾难性报道话语控制的生成机制及其表现、成因、变化、问题和对策。 具体说,本文共分六个部分论述我国传媒灾难性报道的话语控制: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等;第二部分主要论述灾难性报道与话语控制的关联,在界定灾难性报道定义的基础上,探讨灾难性报道的特征与分类,以及我国传媒灾难性报道的兴起与发展历程,从我国传媒灾难性报道的发展变迁中发现,不同时期的灾难性报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话语控制,话语控制也在发生着变化,着眼于此,进一步探讨我国传媒灾难性报道话语控制的生成机制;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我国传媒灾难性报道话语控制的表现与成因,以新华网“汶川地震”报道为例进行内容分析,从中总结我国传媒灾难性报道话语控制的表现,并探讨我国传媒灾难性报道话语控制的成因;第四部分主要论述我国传媒灾难性报道话语控制的变化与问题,首先对我国灾难性报道的公众认知与满意度情况进行网络调查,进而结合前一部分对新华网“汶川地震”报道的内容分析结果,分析和探讨我国传媒灾难性报道话语控制的变化与问题;第五部主要是我国传媒灾难性报道话语控制的对策性分析,针对我国传媒灾难性报道话语控制的不足或问题,列举国外灾难性报道话语控制的做法供参考,并就我国的传媒环境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意见;第六部分是“结语”,主要是从“专业主义视角”、“新媒体环境”、“转型社会背景”、“全球化背景”等四个纬度,针对我国传媒灾难性报道话语控制的研究,前瞻其研究的趋势和拓展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212;D632.5
【图文】:

相关研究,论文,年度,数据库


1. 1.1. 2 问题读盖伊?塔奇曼(GayeTuchman)的《做新闻》,我们看到“新闻是一种框架” ?;读梵?迪克(TeunA.VanDijk)的《作为话语的新闻》,我们看到塔奇曼所说的“框架是构建新闻话语所使用的策略”气受此启发和影响,笔者曾研宄过作为话语策略的新闻框架,深感新闻报道背后总能让人看到一种限定的框架一一话语控制的影子。加之,此前也曾关注和探究过灾难性报道的理念、方法与作用,对灾难性报道一直持有探索的热望,从而激发了将灾难性报道与话语控制现象相关联的研宄兴趣。对新闻报道的话语控制研宄,是新闻传播研宄的一种话语取向的分析视角。“当代话语理论,己对包括新闻传播学在内的各类社会科学产生重要影响,它触动了不同①[美]盖伊?塔奇曼.做新闻[M].麻争旗,刘笑盈,徐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①[荷]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4

新华网,报道量,高峰期,第二高峰期


日报道量基本趋于平稳。在此期间,新华网“泣川地震”报道出现了两个报道高峰期,如图2-1所示。 图2-1新华网“泣川地震”报道的每日报道量变化趋势25 23 — — 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20 If- 1-I6IF ———— —...———一———……23 m mW0 aij-JLB.i iimm [LP Ji-ojifl 1mrnrncnrTTcnrnnirTTmrrrmrnrnrnC>3-^'LC>OOOCN3-c:r?^OOOT—tCOLjr:?D^<7i1—I i-H 1~\ 1—t C-0 C^3 Cn3 CO UP rrp rrp rj-p pppLOLOLOLOLDLOLOLOL/iUO根据表2-1制作的图2-1显示,新华网“泣川地震”的报道主要集中在2008年5月12日至23日。在此期间,新华网的报道出现两个高峰期:“5月12日-14日”和“5月19日-21日”,分别命名为新华网“汉川地震”报道第一高峰期、“汉川地震”报道第二高峰期,简称“第一高峰期”、“第二高峰期”。这两个报道高峰期的每日报道量远远高于其他任何一天的报道量。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震;;论新媒体时代话语引导能力的创新[J];新闻爱好者;2014年01期

2 谢湖伟;吴世文;迟讯;;2013年:网络旧秩序的消解与重构[J];传媒;2014年01期

3 李妍;;浅谈我国灾难新闻报道中“度”的把握[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4 吕尚彬;;在“共存”格局中突围[J];中国报业;2013年23期

5 魏红秋;;近年来的灾难新闻报道分析[J];青年记者;2013年26期

6 林耀群;;加的夫模式下的过程分析——以灾难新闻报道话语为例[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7 陈八零;高婷;;论灾难新闻报道中的消费主义[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05期

8 魏曼丽;陈瑞楠;;对电视灾难新闻报道中记者行为的新闻伦理思考[J];科技传播;2013年17期

9 刘晓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灾难新闻报道流变研究——以《人民日报》为例[J];采写编;2013年04期

10 刘海涛;;中国灾难新闻报道理念的转变[J];中国传媒科技;2013年1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为学;论新闻传播学话语分析理论的建构[D];上海大学;2008年

2 胡春阳;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D];复旦大学;2005年

3 曾庆香;试论新闻话语[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文硕;浅析灾难报道中的记者角色错位[D];广西大学;2013年

2 刘欢;改革开放后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的转变与突破[D];内蒙古大学;2013年

3 卜莹;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灾难新闻语篇分析[D];江苏科技大学;2013年

4 周丽娟;电视新闻灾难报道中的伦理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杨品舒;我国自然灾难报道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6 熊晨;中英灾难新闻元话语对比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夏文昕;灾难报道中新闻记者心理调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8 郑华清;关于自然灾难英语新闻报道的文体学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9 李政;我国灾难报道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沈婵婧;以框架视角探析党报集团在突发事故灾难中的报道策略[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610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610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7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