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媒介记忆视域下国产灾难片的集体记忆建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31 18:28
【摘要】:国产灾难片大多取材于真实灾难事件,通常采用现实主义表达。大众铭记灾难,同样也会对其进行思考。电影媒介在建构集体记忆、历史记忆、社会记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强化大众灾难集体记忆的同时也降低了记忆的风化,巩固了与受众之间的黏合。另一方面,人们也利用电影媒介重构了大众的集体记忆,从记忆的层面加深了大众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对灾难、苦难的全面认知,促使大众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深刻理解。将电影媒介与集体记忆语境融为一体完成集体记忆影像化是为了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匹配,形成新的集体意义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功能。在大众媒介急速发展的今天,集体记忆传承、传播最核心的功能在于将“过去”与“现在”相联结。而电影的特征就是通过声音、画面、符号等表征信息与过去的事件产生关联性,通过对集体记忆的连续叙述,复现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电影语言中,镜头语言具有丰富的表达特性与转喻功能,通过电影表述受众可接收到其内涵,在与受众直接对话的同时复苏其深度记忆,并且促进受众对影像集体记忆表征和意义的接受与认同。借助灾难片建构集体记忆,既可以运用数字特效技术来展示宏大叙事,同样也可以将微观视角作为切入点,去捕捉个体特征,触发个体记忆与影像、集体记忆之间的共鸣,从而更加有利于灾难集体记忆的传承、传播与社会功能的实现。本文以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为学术支撑,以国产灾难片为研究文本进行相关分析和阐释。第一章绪论部分对论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创新突破做了相关阐述,着重完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第二章主要对基本概念做出界定、对相关理论进行介绍,与此同时详细分析了不同理论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三章从国产灾难片如何建构集体记忆入手,按照由“集体记忆内容表征建构”及“集体记忆意义建构”的逻辑完成分析阐释。在研究集体记忆内容如何建构之前,首先厘清建构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之一是内容结构的原点:现实取材;基础之二是电影创作者的作用;基础之三是建构工具。继而通过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及具体的符号分析完成国产灾难片集体记忆内容表征的建构。集体意义是集体记忆内容结构的灵魂所在,在研究了内容表征的基础上,紧接着探析了被大众广泛认可的内在意义,对其完成了细致的总结和具体阐释。第四章展开对国产灾难片集体记忆的功能论述,借鉴了传播学中传统的社会功能观理论,分析国产灾难片集体记忆所传递、发挥出的重要社会作用。针对国产灾难片的特征总结出如下四种主要的社会功能:情感认同功能、“警示”与“醒世”功能、民族传承功能与社会动员功能。第五章研究国产灾难片的传承与传播,进一步分析了国产灾难片集体记忆得以传承、传播的发展规律、重要策略和核心要素。在传承的分析上,以灾难集体记忆的媒介分析作为重点来研究时间轴线上的记忆延续;在传播的问题上,以传播中的结晶策略作为空间轴线上的记忆延续来探究。基于以上研究,第六章分析国产灾难片在集体记忆建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指出了导致集体疏离、集体记忆难以巩固甚至走向消亡的原因所在,并结合不足之处提出了如何建构、巩固灾难集体记忆的方法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206;J905
【图文】:

统计图,数量变化,统计图,灾难


也有越来越多的大众开始关注灾难影片。这段时期国产灾难片不仅是数量上的变化,影片的质量也有所提升,但与国外相对成熟的灾难片比较,仍存有差距。其中《紧急迫降》(2000)是国产灾难片首次运用大量数字特效营造真实空难场景的影片,虚拟飞机遇难、爆炸等场景,真实而具有灾难的震撼力。2006 年制作上映的《超强台风》,冯小宁导演秉承将其打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部灾难电影”的制作愿景,以真实的“桑美”台风作为创作原型,运用数字特效技术还原台风入境、过境的全部场景,给观众带来了较强的视觉冲击。《唐山大地震》(2010)成为国产灾难片转型的标志,为拍摄震前镜头布景投入 2000 万,4分钟的地震镜头拍摄,特效耗资约 3000 万,震撼人心的灾难场景提升了影片的视听体验。从内容上来讲,影片着重将视角定位在一个受灾家庭,重点在于对人伦与情感的书写,不同于传统的灾难片创作,并为之后的灾难片创作开辟了新的思路。2010 年后灾难片的数量有所减少,一是由于近年来灾难大事件极少,二是国产灾难片处于转型尝试期还未找到其准确定位,因此这个阶段的灾难片是以纪念过去的灾难为主,如《破门》(2018)、《亲爱的,我要和别人结婚了》(2018)都是为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而创作的影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黎万峡;;青春怀旧电影与集体记忆建构[J];电影文学;2019年14期

2 朱芳;;国外集体记忆在旅游领域的应用研究述评[J];宿州学院学报;2017年10期

3 彭艳艳;;博物馆:集体记忆与认同的构建——以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01期

4 赵敏秀;;新媒体反转新闻集体记忆的建构路径[J];青年记者;2018年02期

5 王潇燕;;浅析新闻媒体的集体记忆建构[J];新闻研究导刊;2018年02期

6 李桂艳;;集体记忆的价值观认同功能[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7年05期

7 吴萌;;集体记忆对旅游地选择的影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5期

8 马英杰;;集体记忆视域下高校民主党派历史构建研究[J];兰台内外;2018年04期

9 秦珂华;;曲艺作品“复原”集体记忆的“三重套合”[J];曲艺;2017年06期

10 ;曲艺传播视角下的集体记忆[J];曲艺;201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静;;关于集体记忆和电影艺术创作的内在关系[A];学科建设与文化创意[C];2015年

2 孟君;;集体记忆的多副面孔——论“文革”的电影城市空间形态[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邹悦;;档案揭秘与集体记忆构建[A];档案与文化建设:2012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4 赵彦昌;陈聪;;论档案与集体记忆[A];档案与文化建设:2012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5 景晓婷;;集体记忆视角下老旧社区空间场景化营造研究——以西安土门庆安街坊为例[A];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C];2019年

6 张胜男;刘希平;;老年人集体记忆中的协作促进及其影响因素[A];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C];2015年

7 储月;孙娇;唐卫海;刘希平;;儿童集体记忆中的提取诱发遗忘[A];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6年

8 张胜男;李可;丁姝文;楚天羽;王铮;王俊坤;唐卫海;刘希平;;集体记忆中学习判断的特点[A];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6年

9 陶少艺;;博物馆与记忆以及社会责任[A];博物馆与记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第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向思宇;;基于场所精神的传统山地老城保护与激活策略[A];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C];201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学思 于帆;《口述国图》:走近真实历史与图书馆人的集体记忆[N];中国文化报;2020年

2 左中甫;“大桥情结”牵系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N];南京日报;2018年

3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世昕 见习记者 朱彩云;长安街展开历史画卷 唤起七十年集体记忆[N];中国青年报;2019年

4 记者 钟玮;70年集体记忆 存浓厚乡情、衷心寄语[N];杭州日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叶子;在这里,重温中国人集体记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

6 南京大学 高小康;构建鲜活的集体记忆[N];社会科学报;2018年

7 本报记者 刘向阳 实习生 张妍;风云激荡三十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N];中国青年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刘锟 实习生 刘黎;如何把一代人童年集体记忆变成“金矿”[N];解放日报;2018年

9 汪灵犀;培养集体记忆 增进了解认同[N];团结报;2018年

10 陆可;嵌入集体记忆的校园冷暴力[N];中国青年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彦辉;电视仪式传播与国家认同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2 艾娟;知青集体记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秀强;尾崎红叶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秦良杰;“影像文革”与集体记忆:新时期电影中的文革叙事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5 邵鹏;媒介作为人类记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6 王卫平;社会变迁中的使鹿鄂温克族[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黄少华;网络空间的族群认同[D];兰州大学;2009年

8 陈旭光;网络流行体研究:意义生产与记忆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9 赖国栋;历史记忆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刘云飞;知青影视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隆环;“汶川地震十周年”新媒体报道集体记忆建构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年

2 王婉清;德里罗《天秤星座》中的创伤与美国集体记忆[D];浙江师范大学;2019年

3 王冲;激活与重构[D];山西大学;2019年

4 丁琳;媒介记忆视域下国产灾难片的集体记忆建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9年

5 杨兰;集体记忆视阈下城市空间公共艺术设计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年

6 谭怡;记忆的政治:中国摇滚乐“黄金时代”神话的集体记忆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7 曾珠;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报道与集体记忆书写[D];重庆工商大学;2019年

8 张诗悦;《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2018)纪念抗战胜利报道中的集体记忆建构[D];广西大学;2019年

9 霍晓燕;集体记忆视角下石黑一雄《被埋葬的巨人》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10 严梓宁;宁波春节庙会集体记忆的维系与变迁[D];西南政法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768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768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e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