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6 10:47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接入互联网以来,网络信息传递与舆情表达就一直与之如影随形。近年来,随着各种网络新业务的普及和公民参与意识的加强,网民言论之活跃和网络情绪之亢奋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网络舆情已然成为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晴雨表和放大器。但是,对于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如网络舆情产生和发展究竟是受到何种因素或条件的影响,这些因素或条件相互之间又有何种逻辑关系以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对于网络舆情行为能否具有普遍的指导性意义,现有的研究尚很难对此给出一个较为全面清晰的回答。本研究从中国现实社会环境和网络舆情实际状况出发,综合运用传播学实证与反思,宏观与微观,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基本研究思维,以解释社会集群行为发生条件的加值理论作为贯穿全文的基本理论基础,对网络媒介环境、社会结构压力、网民心理、触发事件、有效动员、社会控制等六大影响要素进行深入探究,全面揭示网络舆情生发过程中的多层次因素及其内在的演化机理和规律。本研究将分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概念释义、文献综述等基础性研究,第二部分为理论考证、逻辑推理及实证研究,第三部分为总结、思考与启示。第一部分,笔者将综合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的视角,梳理有关网络舆情研究的文章著述,回顾网络舆情研究的发展历程,以期将网络舆情影响因素置入一个比较明确的意义背景和范围下进行考察。第二部分是本文重点,分别在“共时”和“历时”角度下展开研究。前者以6大因素作为分析对象进行理论推演和案例分析,揭示它们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的总体特征及其对网络舆情的作用变化机制;后者将上述影响因素放入具体事件的舆情生成演变过程中,按照其在不同时段的交织作用及自身的发展演变两种纵横交错的不同研究脉络,探究其具体的特征作用在动态过程中的演变规律及内在机制。第三部分,在上述基础上建构网络舆情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模型,并结合实际研究情况,对本研究的学术意义、社会价值及启示等展开简要论述,对网络舆情研究较为关注且颇有争议的几个论题进行辩证思考,以进一步升华本研究的主题成果。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06
本文编号:2782272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强;“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J];社会学研究;2005年02期
2 谢新洲;“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J];现代传播;2003年06期
3 郑中玉;时空框架变迁及电脑网络对语言行为的形塑[J];学术交流;2003年11期
4 张蓉;赵新利;;论博客现象对“把关人”理论的挑战[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吕坤良;网络言论传播引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习文;后现代社会的“仿像”与“内爆”[D];苏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82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82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