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学术社区知识聚合模型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201
【图文】:
第 1 章 绪论第 1 章 绪论题背景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于 2018 年 1 月 31 日发布的第 41 次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如图 1.1 所示,截至 2017 年 12 月,中国 7.72 亿,新增网民总数全年增加到 4074 万。网络普及率是 55.8%,水平 4.1 个百分点,比亚洲平均水平(46.7%)高 9.1 个百分点,高平 2.6 个百分点截至 2016 年底。根据 2017 年 12 月底的统计数据,使用者是 7.53 亿,在 2016 年一整年里,移动互联网用户使用比例由97.5%。
第 1 章 绪论研究现状外研究现状拟学术社区知识聚合的发展术社区的知识聚合研究有着可以追溯的发展进程,如图 1.2 划分,由信息聚合的发展为知识聚合,按照不同的聚合主体对的知识聚合进一步发展至虚拟学术社区知识聚合,再延伸具知识聚合。以往不同层次和不同聚合主体的深入研究和诸多究主体— 虚拟学术社区 的知识聚合模型研究提供了坚实的
过对相关文献著作进行分析和整理,总结国内外虚拟学术社区知识聚合的研究现状,概括相关理论的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联,建立理论框架;其次,归纳、总结现有研究成果,提出本文研究的初步构思,并确认研究主题和研究思路。(2)模型研究法立足于社区用户的需求分析,将相关 SECI 理论和知识聚合理论综合运用于虚拟学术社区的聚合模型设计过程中,构建了虚拟学术社区知识聚合的模型,并且以多种聚合算法为基础,辅助模型的构建。(3)实证研究法利用选择的实证来阐释所构建的模型,采用获取的信息对模型分析并进行评价。选取最为典型的虚拟学术社区- 丁香园 作为实证研究,分析了丁香园社区的知识聚合发展现状及知识聚合模型构建,为后续的知识聚合模型提供借鉴和启示。1.4.3 技术路线本文的技术图线路如图 1.3 所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晓雪;章成志;;标注内容与用户属性结合的标签聚类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5年10期
2 付立宏;李帅;;虚拟学术社区的类型及特点比较分析[J];创新科技;2015年07期
3 贯君;毕强;赵夷平;;基于关联数据的知识聚合与发现研究进展[J];情报资料工作;2015年03期
4 徐凡;庞建刚;;网络社区知识形成机制研究[J];情报探索;2015年03期
5 赵雪芹;;知识聚合与服务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建议[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年02期
6 毕强;尹长余;滕广青;王传清;;数字资源聚合的理论基础及其方法体系建构[J];情报科学;2015年01期
7 杨瑞仙;李露琪;;国内外数字文献资源深度聚合研究现状的比较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4年06期
8 曹高辉;王学东;夏谦;胡守敏;;多模态Web信息融合系统构建及服务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14年09期
9 胡海波;;Web3.0环境下基于用户兴趣的信息聚合服务[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年08期
10 王学东;胡宋敏;谢辉;丁帅;曹高辉;;多模态网络主题资源聚合与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14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萌;基于Taxonomy-folkonomy混合模型的社会化标注系统资源聚合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 周姗姗;基于Folksonomy模式的数字资源多维度聚合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3 张素芳;网络社区学术资源关联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4 王东;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实现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琳;基于资源聚合技术的虚拟学习社区设计与实现[D];湖北师范大学;2017年
2 田小芳;网络虚拟社区知识分享激励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3 何欣;移动互联网时代Web2.0社区聚合类网站运营策略[D];西北大学;2013年
4 陈宝楼;K-Means算法研究及在文本聚类中的应用[D];安徽大学;2013年
5 商任翔;基于主题模型的中医药隐含语义信息挖掘[D];浙江大学;2013年
6 董婧灵;基于LDA模型的文本聚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859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85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