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传播时代听觉回归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6 11:22
现代工业社会形成以影像为中心呈现的景观格局,视觉以前所未有的爆发力量成为感官主宰,引导人类生存方式逐渐视像化,人类感官平衡逐渐消解。感官失衡触发听觉失聪、嗅觉失灵,引致文化紊乱、认知出偏。尤其是听觉能力的人为钝化和屏蔽,严重影响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向度和维度。上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就发现了这种趋势,并呼喊“重回听觉”,希望引发人们对听觉问题的关注。麦克卢汉认为:重回部落时代,人们经历的最大变革是从眼睛到耳朵的过渡,即声觉空间的回归。20世纪后半期,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兴起“听觉转向”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同样呼唤听觉回归以改善文化失衡现状。然而,麦克卢汉的声音和“听觉转向”的出现并未形成应然回响。视觉至上继续从生活场景向文化现象穿透,世界被高度视觉化,视觉文化形成对人的“围困”,造成人类认知体系陷入严重路径依赖,形成“单向度的人”。打破视觉霸权地位,恢复人类感官平衡迫在眉睫。媒介技术与文化形态息息相关。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勃发引领人类进入移动传播时代,移动化以颠覆性力量重构了社会传播结构和传播逻辑、改变了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移动智能技术广泛嵌入人们日常生活之中,为探讨听觉回归和感官平衡提供了新的契机和窗口。基于这一时代背景,论文提出了如下问题:在移动传播时代,媒介感官失衡的传播现状是否有所改变,听觉是否实现了回归,如何实现回归,以及新型听觉传播方式在人和社会之间产生了怎样的互动模式和互动关系。媒介环境学为回答上述命题提供了基础性理论支撑,即将媒介视为一种环境,关注技术、符号、信息等如何对人、社会和文化产生影响,以及强调媒介嵌入社会生活的影响。本文以“媒介即环境”为理论框架,以听觉回归的“必要性——可能性——回归路径”为主要脉络,以移动听觉媒体为观照对象,以日常生活中移动听觉媒体与人的互动为重点,通过运用深度访谈法、焦点小组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试图探析破除视觉霸权、解析听觉回归的紧要性和可能性。经对历史和现实的立体考察,论文提出了以下发现:在移动传播环境中,听觉媒体呈现出从形态、类型到使用方式、使用习惯等方面的新特征,移动性变革促使听觉媒体从终端、产品、空间、场景四个维度形成听觉回归的技术路线和生态系统。在新型“感知——符号”环境中,个体创造力被激活、身份和价值被唤醒,个人与媒体间的关系被重新定义。进一步深入访谈和分析发现,移动听觉媒体以参与形成日常生活中个体与自我、个体与他人、个体与城市(地方)关系的方式形成独特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其陪伴功能、交往功能和连接功能被有效强化,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稠密。听觉正以多元化方式渗入人们日常生活点滴之中,使麦克卢汉所谓“重回部落时代”的生活和交往方式逐渐实现。在媒介技术推动下,移动听觉媒体广泛普及和使用比率全面上升,听觉正在被激活和唤醒,听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得到全新延展,一个更具开放性、参与性、陪伴性和个性化的声觉文化正在强力消解对视觉及其效果的迷恋。伴随着听觉回归和人类倾听能力的复苏,一个感官均衡的“全觉体验”时代正在来临。
【学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206
【部分图文】:
图 1.1 近十年来听觉文化相关研究变化趋势其中,中国人民大学王敦先后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听觉文化研究的成果,翻译并介绍了西方听觉文化研究的相关学者和理论,探讨了声音文化研究的关键概念和核心命题,极具代表性。傅修延是国内较早注意到文学研究中“失聪”现象的学者,其曾
文献综述结构图
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构架图
本文编号:2819798
【学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206
【部分图文】:
图 1.1 近十年来听觉文化相关研究变化趋势其中,中国人民大学王敦先后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听觉文化研究的成果,翻译并介绍了西方听觉文化研究的相关学者和理论,探讨了声音文化研究的关键概念和核心命题,极具代表性。傅修延是国内较早注意到文学研究中“失聪”现象的学者,其曾
文献综述结构图
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构架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蔚;;“移动人”的音频世界——关于音频新媒体用户的使用行为与态度的调查[J];中国广播;2015年12期
2 李慧娟;李彦;;从线下到线上:移动互联网的时空分区效应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5年10期
3 胡清波;;听觉文化视域下的西方哲学与媒介研究[J];文化与传播;2015年05期
4 余建军;;引爆移动音频商业化元年 场景营销+粉丝经济,深度挖掘移动音频价值[J];声屏世界·广告人;2015年09期
5 马丹晨;靖鸣;;解读移动互联时代的“手机人”[J];新闻爱好者;2015年08期
6 赵建国;;身体在场与不在场的传播意义[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年08期
7 傅乃芹;;移动互联时代有声读物发展潜力研究[J];中州学刊;2015年06期
8 陈佳宁;;移动音频类应用对传统广播的冲击与启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年06期
9 田静;;手机媒体移动性的时空解析[J];新闻大学;2015年02期
10 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年03期
本文编号:28197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19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