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驯鹿鄂温克民族文化影像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8 12:57
   驯鹿鄂温克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典型的原生态民俗信仰。驯鹿鄂温克族长期生活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从事狩猎业和驯鹿业,在特殊的生活环境中,驯鹿鄂温克人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但随着2003年生态移民政策实施,驯鹿鄂温克人下山定居,促使驯鹿鄂温克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使其独特的文化特征正在逐渐的消失。影像对驯鹿鄂温克民族文化起到记录和保存作用,并能再现驯鹿鄂温克民族的物质文化形态和生产生活的状态,为社会学、历史学家、人类学家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价值。同时驯鹿鄂温克民族文化影像传播,有利用纠正人类对自身优秀文化遗产短视行为。本文首先对影像记忆前的鄂温克民族文化的实物传播、口承传播、文字传播展开梳理论述;并对驯鹿鄂温克从大兴安岭迁至敖鲁古雅民族乡时期的图片进行梳理,对传播驯鹿鄂温克民族文化内容的电影和电视新闻、电视节目、纪录片、新媒体形式进行梳理分析;其次对影像传播中的驯鹿鄂温克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风俗习惯等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变迁分析,分析顺应时代发展的鄂温克传统文化,并对发展再创造的民族文化的功能意义进行阐述。最后对影像传播对鄂温克民族文化鲜活历史档案价值、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价值、社会经济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分别阐述;并对驯鹿鄂温克民族文化影像传播中存在的创作者的伦理失范、影像传播内容的同质化、造成的刻板印象等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及针对当下驯鹿鄂温克民族文化影像传播的发展策略,提出了从提升创造者的文化素养、借助全媒体传播、精神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政府提升组织传播四个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学位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122;J405;G206
【部分图文】:

山岩,密林,先民


图 1-1 阿龙山岩画 图 1-2 阿娘河岩画这几处的狩猎岩画,给研究我国北方的狩猎历史提供了研究价值,每一副岩画都对驯鹿鄂温克先民狩猎的阐述,勾勒出了在远古时代的猎人们驰骋于密林狩猎的生画面,展现了驯鹿鄂温克先民的自然崇拜,记录了伟大人类不断进步的脚步。.火驯鹿鄂温克人世代游猎于大兴安岭密林深处,这里冬季酷寒漫长,自然界中无常变化也增添了鄂温克人的恐惧,而火给他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火可以驱逐野兽,来健康的熟食使人们免于疾病,并能不断促进族群队伍的发展壮大;如若不慎用火,给森林带来火灾和厄运,因此,驯鹿鄂温克人在认识火后,对火充满了崇敬畏和崇,因而火便成为鄂温克族群所认同的文化符号。驯鹿鄂温克人把火的主宰者视为火神,火的主人就是火神,认为火是他们民族的护者和生命的希望。在生活习俗中,新人结婚,新娘需要拜见火神,只有拜见火,

河岩


图 1-1 阿龙山岩画 图 1-2 阿娘河岩画这几处的狩猎岩画,给研究我国北方的狩猎历史提供了研究价值,每一副岩画都对驯鹿鄂温克先民狩猎的阐述,勾勒出了在远古时代的猎人们驰骋于密林狩猎的生画面,展现了驯鹿鄂温克先民的自然崇拜,记录了伟大人类不断进步的脚步。.火驯鹿鄂温克人世代游猎于大兴安岭密林深处,这里冬季酷寒漫长,自然界中无常变化也增添了鄂温克人的恐惧,而火给他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火可以驱逐野兽,来健康的熟食使人们免于疾病,并能不断促进族群队伍的发展壮大;如若不慎用火,给森林带来火灾和厄运,因此,驯鹿鄂温克人在认识火后,对火充满了崇敬畏和崇,因而火便成为鄂温克族群所认同的文化符号。驯鹿鄂温克人把火的主宰者视为火神,火的主人就是火神,认为火是他们民族的护者和生命的希望。在生活习俗中,新人结婚,新娘需要拜见火神,只有拜见火,

照片,新村,定居点,政府


图 2-1《猎民新村》(1957 年,思勤摄)图像发,猎场和驯鹿觅食范围受一定限制, 年,政府开始在阿龙山镇建立很多服。政府决定把驯鹿鄂温克人的定居点人迁至满归鄂温克民族乡定居,但这克族猎手》图像中显示鄂温克人还在上解决猎民点的生产生活,所以定居点温克人实现真正意义的定居。董联声 研究鄂温克猎民的历史和现状,对索将驯鹿鄂温克的历史分为五个阶段,拍摄了很多照片,有利于研究当时驯鹿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内蒙古第十九届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民族文学笔会[J];骏马;2016年06期

2 包羽;伊乐泰;;鄂温克民族医药的发展趋势与开发前景[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3年01期

3 魏鸿伯;;谈鄂温克民族起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却扎布,齐波热,敖嫩;牙库特鄂温克民族药物初步调查报告[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6年03期

5 李晓焕;;论鄂温克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6 伊乐泰;包羽;;鄂温克民族医药的特征[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年10期

7 李晶;;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道路探析——以鄂温克民族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1期

8 白雪燕;王慧;;《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鄂温克民族文化解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年06期

9 张广才;;东北鄂温克民族教育与文化环境[J];教育评论;2014年05期

10 包羽;伊乐泰;娜仁其其格;孟和吉日嘎拉;刘荣臻;;鄂温克民族医用植物药材调查报告[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姜峰 吴金锁;鄂温克民族乡现代农业格局初露端倪[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2 金瓴;鄂温克民族学术研究成果颇丰[N];中国文化报;2000年

3 许宝健;鄂温克民族的风情画卷[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1年

4 孔繁玉;鄂温克猎民的好日子来到了[N];中国民族报;2004年

5 任阿龙 玲丽;激活鄂温克的“民族符号”[N];中国旅游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凤喜;论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现代化选择[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闫萍;驯鹿鄂温克民族文化影像传播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年

2 刘健余;新媒体环境下鄂温克民族文化传播的框架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7年

3 李娜;鄂温克民族生活的再现[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4 梁雪萍;生态移民的文化困境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5 张璞;鄂温克民族习惯法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216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216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3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