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的虚拟自我探析
发布时间:2020-09-26 19:04
网络时代的到来营造出人类新的生存空间,给人的自我存在与自我表现带来了新的方式,即在网络空间中自我的存在方式——“虚拟自我”。网络中的虚拟自我是现实自我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衍生物。网络技术的“人际性”、“后现代性”、“去抑制性”以及“容器人”效应,是网络中虚拟自我能够存在的技术条件。网络中虚拟自我存在的心理学根据,在于它是对人们所缺乏事物的心灵补偿、自我认同的实验室,面具下的自我舞台,以及新的健康人格诉求途径。网络中虚拟自我的价值在于,它是认知世界的新工具、自我价值实现的新方式、追求自由的新方法。 事实上,在网络出现之前,虚拟自我已经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表现为理想的自我、虚构的自我、想象的自我、矛盾的自我,只是没有成为独立的存在,而常常被人们忽略。这些虚拟的自我与现实自我存在着矛盾与冲突。网络技术出现后,使人们摆脱现实世界各种条件的限制,在网络空间中可能获得更多的亲身体验和在场感,为虚拟自我成为相对独立的存在提供了条件。 网络中的虚拟自我的发展可以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的虚拟自我是依赖网络环境的虚拟自我,具有明显的感性特征,受到网络中外界信息和网络运营商的很大影响,往往不能自控。尽管从心理上可以感受到虚拟自我的存在,但不能完全自主,因而不是本质意义上的自我。高级阶段的虚拟自我是经过自觉反思和道德提升形成的,是理性支配下的具有自觉意识的自我。网络中的虚拟自我只有达到这一阶段,网络才能真正成为人的有利工具而不是束缚或误导人的设施。达到网络中虚拟自我的高级阶段,是网络中虚拟自我发展的目标,但现在很多人尚未达到这一阶段。很多相关的社会问题都是由此而来的。 网络中的虚拟自我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它有助于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自我的本真状态,发现自我的弱点和缺陷,并通过网络上的实践活动发展和完善自我。这是处于高级阶段的网络中虚拟自我应具备的功能。但同时应该看到,目前处于初级阶段的网络中的虚拟自我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甚至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一阶段的虚拟自我往往排斥现实自我干预和控制,甚至反过来对现实自我进行渗透和侵蚀。首先带来的是青少年迷恋虚拟自我而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问题,他们利用网络逃避现实,寻求解脱,进而将网络中的逻辑和规则移入现实世界。其次是成年人由于虚拟身份的增加,非常规人际互动性的虚拟交往,导致孤独、空虚、成瘾等心理问题,进而出现人格分裂、社会角色异化甚至自我认同危机。对于部分网民群体而言,呈现出一种追求感性而忽视理性,追求低俗与实用,反对高雅与深厚的趋向,进一步发展导致了自我认知能力退化、反社会主流倾向等问题。我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弱点,加重了这种非理性的网络中虚拟自我的涌现,以及独生子女一代对这种虚拟自我特殊迷恋的倾向。 因此,我们必须找到网络中虚拟自我与网络技术的应然关系,使网络技术活动成为真正由自我意识所主宰的整体自我的活动,成为自我整合、自我协调和人格升华的活动,而不是自我分裂的活动。重塑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虚拟自我”,不但需要建构网络中虚拟自我的伦理,而且需要社会教育、舆论导向共同发挥作用。
【学位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C912.1;G20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网络技术哲学问题研究综述
1.2.2 虚拟生存问题研究综述
1.2.3 有关自我概念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2 网络中虚拟自我的理论研究
2.1 网络中虚拟自我的本质
2.1.1 网络出现之前的虚拟自我
2.1.2 依赖网络环境的虚拟自我
2.1.3 网络中自主的虚拟自我
2.2 网络中虚拟自我的基本特征
2.2.1 心理感受的实在性
2.2.2 人格塑造的理想化
2.2.3 价值判断的情绪化
2.2.4 实践活动的难约束性
2.3 网络中虚拟自我的基本类型
2.3.1 "协调型"虚拟自我
2.3.2 "放大型"虚拟自我
2.3.3 "悖反型"虚拟自我
3 网络中虚拟自我存在的条件
3.1 技术前提
3.1.1 网络的"人际性"
3.1.2 网络的"后现代性"
3.1.3 网络的"去抑制效应"
3.1.4 网络的"容器人效应"
3.2 心理学根据
3.2.1 对所缺乏事物的心灵补偿
3.2.2 自我认同的实验室
3.2.3 面具下的自我舞台
3.2.4 健康人格的诉求
4 网络中虚拟自我存在的价值
4.1 认识世界的新工具
4.1.1 自我意识的延伸
4.1.2 自我认知领域和能力的拓展
4.1.3 自我认知模式和结构的变革
4.2 自我价值实现的新途径
4.2.1 自我价值的虚拟实现
4.2.2 真实自我的再现
4.3 追求自由的新方法
4.3.1 虚拟世界中的真实自由
4.3.2 虚拟自由对现实自由的弥补
5 网络中虚拟自我带来的社会问题
5.1 青少年沉溺网络游戏
5.1.1 青少年沉溺网络游戏的表现
5.1.2 网络游戏功能设计的异化
5.1.3 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身心原因
5.1.4 独生子女一代特有的问题
5.2 成年人自我认同危机
5.2.1 自我认同危机的表现形式
5.2.2 从网络功能角度解读自我认同危机
5.2.3 从人性弱点角度解读自我认同危机
5.2.4 从社会角度解读自我认同危机
5.3 部分网民群体心态消极化
5.3.1 低俗化倾向
5.3.2 去历史化倾向
5.3.3 反社会主流倾向
5.3.4 认知能力退化倾向
5.4 网络中虚拟自我的深层社会问题
5.4.1 网络中虚拟自我对现实生活的侵蚀
5.4.2 网络中虚拟自由的异化
6 网络中虚拟自我良性发展的途径
6.1 网络中虚拟自我的伦理建构
6.1.1 网络中虚拟自我的伦理原则
6.1.2 以"慎独"为基础的自律意识
6.1.3 避免虚拟自我伦理建构的唯技术论倾向
6.2 教育在促进虚拟自我良性发展中的作用
6.2.1 学校要发挥教育主体作用
6.2.2 优化家庭教育方式
6.2.3 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自我意识
6.3 健康舆论导向与社会责任
6.3.1 网络媒体的健康舆论导向作用
6.3.2 网络企业的社会责任
6.3.3 公众和网络媒体从业者的伦理意识养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2827370
【学位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C912.1;G20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网络技术哲学问题研究综述
1.2.2 虚拟生存问题研究综述
1.2.3 有关自我概念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2 网络中虚拟自我的理论研究
2.1 网络中虚拟自我的本质
2.1.1 网络出现之前的虚拟自我
2.1.2 依赖网络环境的虚拟自我
2.1.3 网络中自主的虚拟自我
2.2 网络中虚拟自我的基本特征
2.2.1 心理感受的实在性
2.2.2 人格塑造的理想化
2.2.3 价值判断的情绪化
2.2.4 实践活动的难约束性
2.3 网络中虚拟自我的基本类型
2.3.1 "协调型"虚拟自我
2.3.2 "放大型"虚拟自我
2.3.3 "悖反型"虚拟自我
3 网络中虚拟自我存在的条件
3.1 技术前提
3.1.1 网络的"人际性"
3.1.2 网络的"后现代性"
3.1.3 网络的"去抑制效应"
3.1.4 网络的"容器人效应"
3.2 心理学根据
3.2.1 对所缺乏事物的心灵补偿
3.2.2 自我认同的实验室
3.2.3 面具下的自我舞台
3.2.4 健康人格的诉求
4 网络中虚拟自我存在的价值
4.1 认识世界的新工具
4.1.1 自我意识的延伸
4.1.2 自我认知领域和能力的拓展
4.1.3 自我认知模式和结构的变革
4.2 自我价值实现的新途径
4.2.1 自我价值的虚拟实现
4.2.2 真实自我的再现
4.3 追求自由的新方法
4.3.1 虚拟世界中的真实自由
4.3.2 虚拟自由对现实自由的弥补
5 网络中虚拟自我带来的社会问题
5.1 青少年沉溺网络游戏
5.1.1 青少年沉溺网络游戏的表现
5.1.2 网络游戏功能设计的异化
5.1.3 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身心原因
5.1.4 独生子女一代特有的问题
5.2 成年人自我认同危机
5.2.1 自我认同危机的表现形式
5.2.2 从网络功能角度解读自我认同危机
5.2.3 从人性弱点角度解读自我认同危机
5.2.4 从社会角度解读自我认同危机
5.3 部分网民群体心态消极化
5.3.1 低俗化倾向
5.3.2 去历史化倾向
5.3.3 反社会主流倾向
5.3.4 认知能力退化倾向
5.4 网络中虚拟自我的深层社会问题
5.4.1 网络中虚拟自我对现实生活的侵蚀
5.4.2 网络中虚拟自由的异化
6 网络中虚拟自我良性发展的途径
6.1 网络中虚拟自我的伦理建构
6.1.1 网络中虚拟自我的伦理原则
6.1.2 以"慎独"为基础的自律意识
6.1.3 避免虚拟自我伦理建构的唯技术论倾向
6.2 教育在促进虚拟自我良性发展中的作用
6.2.1 学校要发挥教育主体作用
6.2.2 优化家庭教育方式
6.2.3 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自我意识
6.3 健康舆论导向与社会责任
6.3.1 网络媒体的健康舆论导向作用
6.3.2 网络企业的社会责任
6.3.3 公众和网络媒体从业者的伦理意识养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宁;网络对中学生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卫玲;“网络红人”现象传播中的多重互动[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孙超;高校管理者的媒介素养对学生管理效果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4 米彦泽;社交网站中个体自我认同的建构[D];兰州大学;2012年
5 黄舒蔚;网络围观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崔明慧;公民社会议题下网络虚拟自我认同初探[D];山东大学;2012年
7 韩丽红;网络交往实践与人的全面发展之辩证审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胜利;网络时代运作的前提及其批判与重建[D];延边大学;2012年
9 牛小娣;中国交互式网络广告传播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273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27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