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魔道祖师》同人聚众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9 08:37
   同人现象自中国古代“续书”起便已有之,但同人一词作为“同好者在原作或原型的基础行进行的再创作活动及其产物”意义解还得追溯到日本ACG文化引入中国之时。在这个“万物皆可同人”的时代,同人参与者以“爱与萌”为创作起点,以网络社交媒体为平台,以拼贴、挪用、仿拟等后现代主义逻辑为操作方法,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模态符号元素进行衍生创作,由此完成对原作“召唤空间”的探索、同人身份的建构以及社会关系的延伸。而随着同人群体的发展壮大,同人创作之于多元文化样式的实践、社会潮流和网民思想变迁的映射、以及对物流、印刷等行业的经济的带动已成为了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魔道祖师》是一部拥有大流量、多同人的网络IP,魔道同人的传播现象也具有典型的聚众属性。首先魔道同人“表意实践”的创作方式区别于其他创作类型而成为群聚的根本条件。其次,注重符号意义大于实用价值的消费模式,拼贴碎片时间、拼贴虚拟与现实版图的生活方式,都使得魔道同人作为聚众传播的主体独具特色。魔道同人聚众传播的机制主要有三个:媒介机制、心理机制和把关机制。媒介技术为同人跨平台跨类型传播提供支持。认同心理成为同人聚众的内在驱动力。规则把关阻隔圈外人士,维护魔道社区内部的纯洁与稳定。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魔道同人并非正式严谨的组织,以针对公有符码的编码能力作为主要考量的隐性把关则成为了更普遍的把关机制。聚众方式是魔道同人聚众传播的关键内容。从“聚”的反向定义来看,聚众方式,关键在于防“散”。同人作品的互文性避免了文本的散,话题的一致性避免了聊天的散,互动的仪式性避免了情感的散。总之把握住了内容到情感的“聚”,也就实现了同人群体的“聚”。魔道同人的聚众传播作为一种既有存在,必定有它的正面价值和负面影响。我们在肯定聚众传播对于魔道同人的自我建构、文化认同的同时,也需要警惕过于聚众带来的“大众”的缺失,以及攀比从众引发的认同错位对于当代青少年成长的隐患。
【学位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I207.42;G20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0.2.1 研究目的
        0.2.2 研究意义
    0.3 关于《魔道祖师》及其同人
        0.3.1 《魔道祖师》简介及流行表现
        0.3.2 丰富多彩的《魔道祖师》同人
    0.4 文献综述
        0.4.1 网络同人研究
        0.4.2 聚众传播研究
    0.5 基本概念
        0.5.1 同人
        0.5.2 聚众传播
第1章 《魔道祖师》同人的聚众行为表征
    1.1 抵抗的表意实践——同人创作
        1.1.1 同人创作与其他创作的区别——表意实践
        1.1.2 同人创作在聚众传播中的特点
        1.1.3 同人创作中的抵抗
    1.2 偏重形式的消费行为
    1.3 拼贴的生活方式
第2章 《魔道祖师》同人的聚众传播机制
    2.1 媒介机制:整合传播功能和传播类型
        2.1.1 传播功能的聚合
        2.1.2 传播类型的聚合
    2.2 心理机制:寻求认同的心理动机
        2.2.1 认同危机下的聚众需求
        2.2.2 同情认同下的情感共鸣
        2.2.3 对立认同下的群聚对抗
    2.3 把关机制:群体规范的把关与准入
        2.3.1 显性把关
        2.3.2 隐性把关
第3章 《魔道祖师》同人的聚众传播方式
    3.1 同人作品的互文聚合
        3.1.1 互文聚合的表现
        3.1.2 互文聚合的方法
    3.2 议程设置下的话题聚合
        3.2.1 官方议题
        3.2.2 同人议题
    3.3 情感集纳的互动仪式聚合
第4章 《魔道祖师》同人聚众传播的价值与隐忧
    4.1 聚众传播的价值
        4.1.1 自我建构
        4.1.2 文化认同
    4.2 聚众传播的隐忧
        4.2.1 强“社群化”而弱“社会化”
        4.2.2 “随大流”的认同错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和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利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路径重构[J];长江丛刊;2019年33期

2 秦田;;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法制与社会;2017年22期

3 衣玉梅;;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选择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年Z2期

4 李利平;;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年07期

5 阮绪珊;;跨文化视域下的安康旅游发展[J];科技展望;2016年18期

6 李福刚;;文化视域下的校地融合发展路径探究[J];北方文学;2019年06期

7 李金林;;媒介文化视域下的“跨界主持”现象[J];山海经;2019年07期

8 侯妍妍;;跨文化视域下当代中国形象的构建[J];明日风尚;2018年14期

9 刘宋庆;王治江;;跨文化视域下的汉英广告语创译法探析[J];智富时代;2016年12期

10 燕凌;;基于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客家民间艺术探讨[J];艺术品鉴;201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从益;彭正银;;走向翻译文化视域中的翻译研究[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葛高中;周娟;;“普爱·和润”:校本文化视域下自主性课堂建构与实施——关于“普爱·和润”课堂的实践探索[A];2015年江苏省小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现场观摩研讨活动论文集[C];2015年

3 吴道毅;;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民族文学论纲[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4 徐其怀;;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高校“三全育人”体制机制问题研究[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论文集[C];2017年

5 郭玉兰;吴文峰;;运动队文化建设与运动员形象塑造关系研究[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2年

6 陈雪英;;多元文化视域中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沈建荣;;和合文化视域下的教育转型之路——苏南小城镇超大规模学校的“和合教育”探索[A];第九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15)[C];2015年

8 胡蓓蓓;;结构与圈层:媒介文化视域中流动的“话语空间”——从“黄山门”事件进展引发的思考[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陈海燕;;论文化视域下雄安新区建设中的“中国特色”[A];对接京津——新时代奠基 国体法治论文集[C];2018年

10 李娅琳;;孝道文化视域下的社会治理探析[A];荆楚学术2018年9月(总第二十三期)[C];201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旭军 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传统文化视域下少数民族权益的司法保护[N];人民法院报;2014年

2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杨辉;融通古今中西,创造新时代的新文化[N];陕西日报;2019年

3 辽宁省文化社会学学会会员 孙希国;传统文化视域下构建新时代旅游诚信体系探析[N];丹东日报;2019年

4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 教授 贾宇;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N];人民法院报;2012年

5 徐善伟;《古希腊的妇女——文化视域中的研究》简评[N];光明日报;2001年

6 梁玖;跨文化视域比较的意义[N];中华读书报;2014年

7 ;中华文化视域下之闽文化[N];光明日报;2013年

8 吴长青;《文化视域中的网络文学研究》管窥[N];文艺报;2019年

9 淮海工学院 尹德树;文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N];光明日报;2015年

10 衡水学院 石柱君 王玲玲 田华;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德育工作研究[N];衡水日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力波;文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林;思想文化视域下的知识分子叙事研究(1978-1993)[D];苏州大学;2017年

3 唐智芳;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郑新胜;审美文化视域中的民俗[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5 李纯;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高瑛;社会文化视域下的中国英语课堂师生协商话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慧;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接受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8 尹世尤;廉洁文化视域下中华民族时代精神培育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9 洪庆福;神秘主义文化视域中的中西诗学本质“合一”论[D];苏州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慧;大学生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年

2 李智江;中华文化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9年

3 张徐;导向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学校创客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

4 徐姣姣;手机观看的文化研究[D];扬州大学;2019年

5 于斯梦;《魔道祖师》同人聚众传播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6 克莱利;文化差异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年

7 王彦文;基于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特许纪念品设计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年

8 高尔雅;中国艳俗艺术的文化学阐释[D];鲁迅美术学院;2019年

9 赵梦茁;微文化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9年

10 卢孙宝;交互时代背景下的传统元素互动文化创意设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294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294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a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