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中国大众媒介可信度指标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1 13:44
   本研究是关于中国“媒介可信度”概念测量的实证研究。总体而言,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两个,即:中国“媒介可信度”的指标是什么?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中国受众对“媒介可信度”指标的评估?后一问题是为了检验本套指标的效度如何。具体说来,主要包括6个研究问题: RQ1:中国的媒介机构/新闻从业者的可信度指标如何?各指标的权重如何? RQ2:中国媒介新闻报道的可信度指标如何?各指标的权重如何? RQ3:中国受众不相信媒介机构/新闻从业者以及新闻报道的理由是什么? RQ4: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中国受众对于来源(媒介机构/新闻从业者)可信度指标的评价? RQ5: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中国受众对于信息(媒介新闻报道)可信度指标的评价? RQ6: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中国受众评价媒介不可信的原因? 本文的研究正是从上述六个问题展开。具体而言,论文结构如下所示: 第一章总括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以及对研究对象和核心概念的界定方式; 第二章对西方的“媒介可信度”研究进行了详实的文献梳理,从研究的历史脉络、“媒介可信度”指标研究、“媒介可信度”影响因素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文献回顾,并在中国的社会背景和媒介环境下提出了本文的理论假设; 第三章对本文将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步骤进行了陈述,包括初步研究、焦点小组访谈(含Q分析)、入户问卷调查等; 第四章则是在第三章的基础上,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得出中国“媒介可信度”指标的构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检验指标的效度如何; 第五章根据研究结果进行小结,分析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并与西方“媒介可信度”指标进行比较,总结本文的贡献和局限,且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提出建议。
【学位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G206.3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背景
    第三节 研究问题及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探讨
    第一节 西方“媒介可信度”研究的历史脉络
    第二节 “媒介可信度”的概念及指标研究
    第三节 “媒介可信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附表: 西方“媒介可信度”主要研究成果一览表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初步研究
    第二节 焦点小组访谈
    第三节 入户问卷调查
第四章 研究结果分析
    第一节 中国大众媒介可信度指标
    第二节 中国大众媒介可信度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探讨
    第一节 研究发现及讨论
    第二节 研究的贡献与局限
    第三节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索引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国华;叶旭子;王戈;闵晨;;“微媒体”背景下官方媒体与非官方媒体的信任度影响因素研究——以武汉地区大学生为例[J];新闻界;2016年22期

2 张向宇;;互联网学术信息可信性评价行为研究综述[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6年09期

3 强月新;徐迪;;我国主流媒体的公信力现状考察——基于2015年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J];新闻记者;2016年08期

4 蒋文明;谢彩连;王俊娴;李晓帆;王芳龄;李智;;新媒体中信息可信度的研究进展[J];科技视界;2016年13期

5 葛丽莎;张国良;;手机新闻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新闻大学;2016年01期

6 徐晖明;;论媒介公信力指标研究中构成式测量与反映式测量的误用[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06期

7 林雪;;新闻节目主持人公信力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12期

8 黄文森;;风险沟通中网络媒体报道的可信度构建——以人民网H7N9禽流感报道为例[J];新媒体与社会;2014年01期

9 刘伟;;试论新闻工作中的记者自律[J];金田;2014年07期

10 尤薇佳;李红;刘鲁;;突发事件Web信息传播渠道信任比较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同心;中国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刘雪艳;政务微博中热点事件信息透明化影响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3 佘世红;媒介使用与失地农民城市化转型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4 胡红亮;学术著作可信度评价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5 张薇薇;开放式协作内容生产活动的可信评估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6 章永宏;重建客观:中国大陆精确新闻报道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7 刘琼;中国网络新闻可信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张溦;民族政治传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易绍华;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10 邓发云;基于用户需求的信息可信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梦诗;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移动数字媒体受众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郭瑞超;专家信源及报道倾向对雾霾报道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3 毛基任;《重庆晨报》公信力调查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4 丁科芝;社交网络信息可信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武亚楠;微博内容可信度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6 陈洁;社交媒体公信力测评模型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7 童帅;拟态环境理论视域下我国城管的媒介形象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8 蒋卉;中国媒介公信力之云南高校学生受众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姚磊;微博营销对品牌感知质量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10 谢冬;网络学术信息可信度分析[D];南昌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366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366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b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