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众媒介可信度指标研究
【学位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G206.3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背景
第三节 研究问题及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探讨
第一节 西方“媒介可信度”研究的历史脉络
第二节 “媒介可信度”的概念及指标研究
第三节 “媒介可信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附表: 西方“媒介可信度”主要研究成果一览表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初步研究
第二节 焦点小组访谈
第三节 入户问卷调查
第四章 研究结果分析
第一节 中国大众媒介可信度指标
第二节 中国大众媒介可信度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探讨
第一节 研究发现及讨论
第二节 研究的贡献与局限
第三节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索引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国华;叶旭子;王戈;闵晨;;“微媒体”背景下官方媒体与非官方媒体的信任度影响因素研究——以武汉地区大学生为例[J];新闻界;2016年22期
2 张向宇;;互联网学术信息可信性评价行为研究综述[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6年09期
3 强月新;徐迪;;我国主流媒体的公信力现状考察——基于2015年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J];新闻记者;2016年08期
4 蒋文明;谢彩连;王俊娴;李晓帆;王芳龄;李智;;新媒体中信息可信度的研究进展[J];科技视界;2016年13期
5 葛丽莎;张国良;;手机新闻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新闻大学;2016年01期
6 徐晖明;;论媒介公信力指标研究中构成式测量与反映式测量的误用[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06期
7 林雪;;新闻节目主持人公信力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12期
8 黄文森;;风险沟通中网络媒体报道的可信度构建——以人民网H7N9禽流感报道为例[J];新媒体与社会;2014年01期
9 刘伟;;试论新闻工作中的记者自律[J];金田;2014年07期
10 尤薇佳;李红;刘鲁;;突发事件Web信息传播渠道信任比较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同心;中国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刘雪艳;政务微博中热点事件信息透明化影响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3 佘世红;媒介使用与失地农民城市化转型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4 胡红亮;学术著作可信度评价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5 张薇薇;开放式协作内容生产活动的可信评估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6 章永宏;重建客观:中国大陆精确新闻报道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7 刘琼;中国网络新闻可信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张溦;民族政治传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易绍华;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10 邓发云;基于用户需求的信息可信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梦诗;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移动数字媒体受众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郭瑞超;专家信源及报道倾向对雾霾报道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3 毛基任;《重庆晨报》公信力调查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4 丁科芝;社交网络信息可信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武亚楠;微博内容可信度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6 陈洁;社交媒体公信力测评模型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7 童帅;拟态环境理论视域下我国城管的媒介形象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8 蒋卉;中国媒介公信力之云南高校学生受众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姚磊;微博营销对品牌感知质量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10 谢冬;网络学术信息可信度分析[D];南昌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366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36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