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力研究——基于2000—2018年中国电影的国际舆论分析
【部分图文】:
国际舆论对中国电影的关注度,是展现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力变化的一个重要角度。自1988年电影《红高粱》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中国电影在国外主流媒体中的报道逐渐增多。21世纪初期以来,国际舆论对中国电影的关注先后出现了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2006年;第二个高峰是2016年(如图2)。从报道趋势来看,近20年来国际舆论对中国电影的关注度呈现“M”型走势,并逐步抬升、持续走高。这种“M”型发展趋势与中国电影本身的发展相吻合,客观呈现着中国电影对世界的传播力变化。谁最关注中国电影?就中国电影海外报道量最高的20家媒体来源看,最关注中国电影的国家依次为美国、英国、印度、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如表1),六个国家媒体的报道量占据了国际舆论的七成。与中国电影海外推广的情况相比照,这六个国家不仅是中国电影海外票房的主要来源,也是国际电影市场上中国电影的主要竞争国。
国内学界关于媒体传播力的研究,是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同步并行的。国内关于媒体传播力有两种代表性观点:1.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2003年在《当代新闻学原理》一书中,将新闻媒体传播力定义为:“媒介的实力及其搜集信息、报道新闻、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能力,包括媒介的规模、素质,传播的信息量、速度、覆盖率及影响效果。”[1]这一定义强调媒体信息生产和传播能力的“效果”。2.南京财经大学学者张春华2011年提出“媒体传播力是一种影响社会和发挥大众传媒社会功能的能力”,[2]这一定义强调媒体自身能力的延伸。这两种观点从本质上阐明了媒体传播力的两个基本面向:1.是以媒体采集、编码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为基础的;2.体现于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引导力。刘建明教授将媒体传播力概括为“思想征服力”,准确地提炼出媒体传播力作为国家和社会“软实力”的特征,结合刘建明观点,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力构型如图1所示。美国传播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将传播力归咎为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对权力关系的建构。[3]他立足21世纪早期的网络社会,认为媒介化传播构成了符号化的环境,人们在其中接收、处理并发布各类信息,由此制造出生活的各种意义。基于互联网的无边界性而建构的全球网络社会,是一种多维的社会结构,网络之间的等级结构,使得“等级化”成为其基本规则。而这个“等级化”网络的关键即媒体,媒体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影响力来源,媒体是人们思想转变的主要推手。因此,传播力即权力,谁拥有权力,谁决定什么有价值。卡斯特认为,“权力属于传播网络及其企业主们”。[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林侠;彭云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的国家形象及其建构前瞻[J];艺术广角;2010年05期
2 陈旭光;;试论中国电影的全球化、现代化,民族化问题[J];艺术广角;2002年02期
3 张颐武;再度想象中国:全球化的挑战与新的“内向化”[J];电影艺术;2001年01期
4 汪黎黎;;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地方”重构——1990年代以来的“上海-港台”影像研究[J];创作与评论;2017年24期
5 胡云芳;;全球化时代的电影观察与文化阐释——评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6 张英进;易前良;;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空间[J];文艺研究;2010年07期
7 孙燕;汪振城;;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身份认同与文化选择[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8 张建珍;吴海清;;中国电影的全球化想象与自由流动身份建构[J];电影艺术;2015年01期
9 王梁;王凤军;;论提高电视剧的文化传播力[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年07期
10 常菲;;全球化下的华语电影[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辉;全球化时代华语电影之现代性与文化认同[D];苏州大学;2009年
2 尹晓丽;儒家文化传统与中国电影民族品性的构成[D];复旦大学;2007年
3 高小健;重论1930年代的中国电影[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4 唐佳琳;新兴电影运动:30年代中国电影的现代性追求[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5 李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对女性形象的叙述与展示[D];复旦大学;2005年
6 王艳云;早期中国电影中的上海影像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7 秦喜清;1920年代:民族认同与中国早期电影的确立[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8 叶宇;1930年代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D];北京大学;2008年
9 郭越;中国电影“新浪潮”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10 邓向阳;基于市场结构分析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小芳;“国家形象”传播力构建研究[D];南昌大学;2018年
2 包蒙蒙;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之路[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耀元;全球化背景下川渝方言电视剧的兴衰、生存与突破[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4 赵树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电视新闻传播新理念探析[D];河北大学;2003年
5 杨笑婷;全球化与本土化背景下的混合文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姜宏敏;从跨文化传播视角探究走向世界的中国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塑造[D];山东大学;2011年
7 沈丽蓉;佛教元素在21世纪中国电影中的呈现研究[D];广州大学;2019年
8 蔡礼建;中国形象的影像表达与跨文化传播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9 杨增;国外影评网站上的中国电影评价研究[D];上海大学;2019年
10 宇文曼倩;新世纪中国电影在北美的接受研究[D];深圳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392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39273.html